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番外(278)

作者:西羚墨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削皮后直接上锅蒸,软糯粉甜,小孩子吃得舔手指;或者直接扔到灶里一边做菜一边烤红薯,烤的皮黑黢黢,结果里面黄灿灿,吃得人一边喊烫呼气一边停不下来的吃着。

.

“看起来真好吃!”古代的大人小孩齐齐看着红薯咽口水。

有经验的老农手里的蒲扇都顾不上摇了:“难怪说产量高,一根苗下面这么多!这么多!”

还都那么大,全能吃!全家也都能吃!

“这红薯在美洲,美洲在哪里?”

“去不了美洲,去菲律宾也好,这菲律宾在哪里?”

他们也好想要,好想吃!

【到清朝时期,陈家的“鸭兵捕蝗”走向成熟,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九振,去安徽芜湖灭蝗,去各地灭蝗。】

【后来,陈经纶的五世孙、陈九振的弟弟陈世元写书《金薯传习录》《治蝗传习录》,开始正式推广华夏养鸭治蝗技术。

乾隆年间,陈世元80岁高龄在河南传播番薯的途中偶感风寒,病逝在任上。】

【可以说,哪怕是我们现代,吃番薯、使用鸭兵灭蝗时,都得感谢陈振龙这一家人,几l世几l代的研究和推广。】

万历年间,年迈的陈振龙看着天幕,眼泪湿透了衣襟。

他想起了在菲律宾那些辛苦的日子,想起各种尝试带回番薯藤的方法,想起自己推广时的忐忑。

最终,一切都是值得的。

“父亲,天幕在说您!”

年轻的陈经纶刚想拍拍父亲马屁,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天幕上。

“啊,天幕还在说我!还有我的儿孙后代!”

“好孩子,都是好孩子!”陈振龙笑中带泪,非常欣慰,“没有辱没我陈家人的名声!”

.

此时,广东吴川人林怀兰看着天幕嘟囔:“我也从越南带回了番薯藤,在我们广东推广,天幕怎么不夸我?”

说完他有些惆怅,“也不知道后世人还记不记得我。”

虎门人陈益淡定地看了一眼天幕,继续忙活手里的事。

他同样从越南带回番薯,也开始在家乡种植普及。

这样的好东西,谁不会想往家里带呢,不管是在越南还是菲律宾,再艰难也得带回来。

突然,天幕提到了二人的名字,两人顿时集体惊喜起来。

原来,后世还真记得他!

【除了陈振龙,吴川人林怀兰、虎门人陈益同样带回了番薯,在大明的不同位置开始普及,他们都可以被称为“华夏番薯之父”】

【后世为了纪念他们,为他们修建纪念馆、修陵墓和“先薯亭”】

“海外的好东西真不少啊。”朱元璋看着玉米和番薯,都是如此的高产,甚至还有美味的优势,不得不庆幸有天幕在,他没真得实施海禁。

只是开了海禁,朝廷还没做什么,出海谋生的大明百姓自己就知道把好东西往家乡带,这就是华夏人的本能。

好东西带回家乡,然后造福父老乡亲。

有能力之后,又开始往周边传播,造福整个国家,造福华夏所有的子孙后代。

朱元璋欣慰地点点头,再看自己那么多儿子,突然眼神嫌弃:百姓都知道把好东西往家里带,这群废物儿子们,只会往家里带麻烦!

儿子们:???

父皇的眼神怎么又开始杀气腾腾了,又哪里惹他生气了?

【玉米和甘薯的高产量不必说,为什么要加上花生呢?】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此之前只有大豆和芝麻可以榨油,但是这二者都不可以生食,加工对于百姓来说费钱费力】

【但是花生不一样,花生含油量极高,甚至最初是作为中药来推广的,对于当时普遍以素食为主的大明百姓来说调和脾胃补充营养简单又有效,生吃就可以。】

天幕再次放出花生的模样。

一棵同样是带出一大串,剥了泥巴,现场就可以生吃。

帮忙干农活的小孩弯腰摘了一颗花生,把泥巴在身上擦了擦,轻松拨开壳,露出里面粉红色的颗粒果实,往嘴里一扔,吃得美滋滋:“好嫩!甜的!”

旁边大一点的孩子有些挑剔:“我不想吃甜的,吃腻了,我想吃卤花生。”

家人在旁边笑眯眯看着也不阻止:“行,晚上回去就给你们做,咸的甜的都有。”

一家人开始收拾花生,就坐在地里,一把一把的从地里拔出来,小孩力气不够拔就帮忙摘,把花生摘到竹筐里,一边摘一边往自己嘴里吃。眼看着花生如此方便采摘,就连食用同样简单易得,听起来小孩也喜欢,说明生吃也很美味。

不单是前朝的百姓,前朝的帝王们也羡慕了。

嬴政狠狠握拳:“让墨家研究造船,大秦终有一日能抵达美洲!”

上一篇:庸俗游戏下一篇:芜霁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