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明确提出“农为政本,食乃民天”,带头推广农业知识,强化各种兴农政策,比如他还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开始将植树作为官员考核的方式,禁止民间随意砍伐树木。】
【我们现代也知道植树的重要性,每年都有植树节专门去植树,因为大范围植树,现在毛乌素沙漠已经变回绿洲啦!】
天幕放出毛乌素沙漠种树前后的对比。
60年的时间,从光秃秃的沙漠,到一点一点的绿色星星点点,再到一片一片,最后是一整片的绿色,看起来充满生命的希望。
赵匡胤看得热血沸腾:这是他的政策!果然没错!
李世民眼前一亮:“植树!植树节!”
“朕知道怎么应对长安周边被砍伐过度了!”
大臣们集体不妙,长孙无忌小心试探:“陛下,您不会也想把植树加入官员考核吧?”
天可怜见,贞观朝的许多大臣已经年纪不小,像杜如晦房玄龄眼看着已经一条腿踏进棺材了,哪有力气去植树!
李世民摇摇头,然后笑着说:“让宗室去,还有朕的儿女们,他们闲着也是闲着,尽到处惹祸,还不如去种树。”
李世民算盘打得啪啪响。
反正儿女们没成年也不能上朝参政,做不了正事,光学习又坐不住,还不如扔去种树。
而且上行下效,皇室宗亲都去种树了,百姓能不跟着学习?
大臣们集体笑了。
挺好,折腾年轻人去,没事干的年轻人猫憎狗嫌,又不到干正事的年纪,又不愿意好好学习,是需要做点事。
“臣家里的孩子也可以去。”杜如晦立刻申请把自家的儿子孙子全给扔去种树。
房玄龄也道:“老臣家也可!”
尉迟敬德:“我儿孙力气大,武将家的孩儿能种得更多!”
程义贞:“敬德说得没错!”
……
大臣们一个比一个积极,在折腾自家孩子上达到了快乐的大和谐。
【最重要的,就是我提到的农师制度,在美国叫做专家制度。让专业的农业专家、农业科研技术人员一对一指导农业】
【而宋朝的农师制度同样对农业有很大的助益,我们现代同样有这样的专家下乡指导农业的措施】
【在中央,帝王、官员发布《劝农诏》《劝农文》教导百姓,朝廷将《授时要录》《齐民要术》《四时纂要》等农书颁布给官吏用于指导农事】
【在地方,农师负责传授农业技术,并且监督农民耕作】
地方上,有劝农亭,劝农亭有一面墙壁,叫做粉壁。
粉壁上贴满了各种告示,都是与农业有关的知识科普,农人没事就要过来学习。
这一日农人正围成一圈看着,有小吏喊着“让让!”“让让!”“又有新的农书来了!”。
农人连忙让开,看着小吏把告示贴上去。
他贴了告示也没有离开,因为并不是每个农人都识字,需要官吏把告示朗诵一遍告诉每个农人。
“秧苗既长,秆草亦生,须是放干田水,仔细辨认,逐一拔出,踏在泥里,以培禾根……”
这一行行新来的农业技术科普的标题《劝农文》下,写着作者的落款:
朱熹。
除了贴在粉壁上的告示,还有部分劝农文刻在石碑上,叫做劝农碑。
天幕放出其中一块黑色的劝农碑,上面用宋体写着一首简单易懂的小诗: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吾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
落款:苏轼。
等官吏离开后,劝农亭依然专职人员不厌其烦的跟每个前来求教的人员传授经验。
“县令大人,我家的秧苗有点黄是不是生病了?”
“县令!我家的羊下了崽不产奶怎么办?”
“县令县令,我家的鸡最近下蛋没以前多了是不是被人偷了?”
官员好脾气的挨个解答:“你家水田的肥力如何?”
“有的母羊自己营养都不足哪里来得奶水,给母羊多吃点草料试试。”
“你家的鸡多大年纪了?”
等围在劝农亭的百姓回家吃晚饭了,官员才松了口气,擦擦被围在中间热出来的汗水,这才看到人群外等待自己许久的朋友。
“平仲,你脾气真好。”来探望的友人笑着喊着官员的字。
这位年轻的县令,名叫寇准,字平仲,是新科进士,被分配在巴东当县令。
在未来,他是那个逼着宋真宗上战场打了胜仗的宰相,也是宋真宗想要求和、被他逼官员说“赔钱不能超过十万,不然提头来见”的铁血寇准。
【美国重视农业,可以从几百所农业大学看出来,而宋朝虽然没那么多农业大学,但是有所有朝代最多的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