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唐四哥回来,心宝跟哥哥嘀咕了一会儿,又出了写福字的主意。
这样一来,二哥哥也不走了,到时候几人摆开桌子,当街写福字,也算是一个……咋说呢,两全其美的事情,很符合读书人身份,又显得很朴实。
而且他这段日子,也已经习惯了用毛笔写字,把用柳枝儿练的那个劲儿彻底改过来了,身体也差不多调养过来了,那字儿拿出去纵不惊艳,也不至于丢人,大不了明天再装个弱,这个他擅长。
当然了,还是要低调的,他的理想状态是,等将来,大家“认识”了他,可能会有人想起今天这件事……而绝不是现在被人认出来,然后大家抱着讨好景行伯或者县太爷的念头来买。
所以这种事情不宜多干,只明天做上半天,也就差不多了。
于是第二天,二哥哥和雁沈绝、沈琢砺三人,都穿着普通的粗布棉袍,在花木街大棚一字排开,写对联和福字。
而且霍云涛是个爱玩的人,还特意找了三个长相和个头相似的小厮,在旁边伺候,一个写一个收的,顿时就显得很有那个劲儿。
这三个人,一个是清冷仙气,一个是病弱芳华,一个则是秾秀漂亮,完全不一样,却个顶个儿的美如画,顿时就引发了轰动……
二哥哥本来一是为了带雁沈绝和沈琢砺玩,二来,也是想给大众一个“过往”,自爆一个明显的缺点,这样将来往上走,反倒省心,毕竟,今上明显是一个务实的明君,这些在世家大族眼中很丢人的出身,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反而是他的加分项。
但没想到,美少年的吸引力太大了,这种新颖的卖法太吸引人了,简直人山人海,二哥哥怕玩脱了,暴露身份,只写了一个时辰就带着他俩撤了。
然后梁若虚就来找他了。
他跟他道:“师弟啊,这事儿有点太热闹了,你打算怎么办啊?”
二哥哥学着他的口吻笑道:“师兄啊,你说要怎么办吧,师弟我听着。”
梁若虚也笑了:“我初来乍到的,既然你台子都搭起来了,那就索性帮我唱出戏吧……我会邀一些本地读书少年郎,与你们一起做这件事,然后,你们要对外宣布,这一次赚来的银钱,刨除人工种种,捐一所善堂。”
梁若虚顿了一下:“你也别担心,师兄我银钱是不缺的,到时候不管有多少,我都会给你们补齐。就是请你们帮着唱出戏。”
这对他来说,有学子写福字筹善款盖善堂,这就是政绩,而且曾经做到正二品大员的人,也不会缺钱,二哥哥也没跟他虚让,只沉吟的道:“什么理由呢?”
梁若虚道:“理由你不必管,我请沈二爷出面就成。”
二哥哥道:“为何不是师父??”
梁若虚拍了拍他肩:“你自己琢磨琢磨,等将来,你来告诉我为什么不是师父。”
他就走了。
第234章 爱民如子县太爷
到晚上,梁若虚就跟沈二爷商量妥了。
于是第二天,他就代邀了十余个年少的学子,从十二岁到十五六岁不等,雁沈绝三人也在其中。
同时把三盆以上才赠送,改成了只要买花就可以赠送,买一盆就送,同时也以沈二爷的名义,把捐善堂的话给放了出去。
这也是二哥哥他们,头一回与本地的少年学子们交往。
这十来个人主要分了三派,有好奇的,有刻意交好的,但也有明显回避,甚至避之唯恐不及的。
前两种不用说也明白,这回避的呢,一般来说,是基于文人的清高,觉得正因为你巴上了景行伯,所以我才不会与你交往,不然人家不是会觉得我是趋炎附势之人?
这样的人,在文人之中,尤其年少的文人中,真不在少数。
可是这在二哥哥看来,并不聪明。
毕竟,你若是自己喜欢读书,当个兴趣也就罢了,可你应县太爷之邀来此,明显是有志于科举的……
科举是为了入仕,入仕是要与人打交道的,不管你想做什么样的官儿,在官场之中,压根儿就清高不起来,哪怕你有李太白之才也没用,毕竟,你想一展抱负,起码,先得留着命,次之留着官位,不然呢?做梦施展抱负吗?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避之唯恐不及的。
这明显是因为梁若虚贬谪了,觉得他可能是得罪了什么大人物,所以不敢交好,怕牵连到自己。
这就实在是有些好笑了,在这文风不兴的小县城中,连县城都没有考过,也没有啥名声的小读书人,说句不好听的,哪怕梁若虚真犯了啥事儿,诛九族都诛不到你身上,这纯粹就是自作聪明。
当然了,可能在家中属于会读书的,自小被夸,觉得自己将来会飞黄腾达,状元榜眼啥的不在话下,所以提前防备人家抱他大腿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