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不知道要咋处理。
他就去找了里正。
里正在这方面,比族长可要清醒的多。
他虽然也姓唐,但如今的里正,权限还是挺大的,例如他管的就有三个村儿,近五百户人家,并不只有唐家人。
唐里正气急败坏的道:“这点事儿你看不明白?这事儿官老爷不想闹大!闹出这样的事儿,人家官老爷脸上不好看!!好不容易把坟盖好了,唐三水入土了,又给整个遗腹子出来?你这是想干啥?”
他压低声音:“不能声张,不能浸猪笼!这个妇人,只能自尽!!她不想自尽也得叫她自尽。”
老族长直捏胡子,好半晌才点了点头:“好。”
里正又道:“老叔,不是我不给你面子,说话难听,是这事儿真不小,你可得好生约束着,叫族里人千万别多嘴多舌的,不然万一事儿传出去,人家官老爷觉着你们村咋这么多事儿呢,一个恼火,多收你一成租子,你这一年就够饿死几个人的!”
老族长叹道:“我明白。我去办。可是那个孩子……唐招弟怎么办?”
里正道:“叫唐青山养!”
老族长想说什么,里正直接一摆手:“甭跟我提谁害谁,我就知道唐家没人了,他是孩子大伯,他不养谁养?别人家咋没出过唐三水这种祸害,偏他家出了?可见这个唐青山也未必是个好的!都是一路货色!”
老族长苦笑着退了出来。
第173章 手上沾条人命
唐里正的意思很明显,小刘氏不想死也得弄死她,然后弄成自尽的样子,而且要尽快。
这样一来,一是事情能很快消停,二是若事情不小心传了出去,官府一听说她是自尽的,起码算个识趣的,也不会迁怒村里人。
当然了,假装孩子不是唐三水的也是个办法,可一时之间,又上哪去找这么个奸夫,又得节外生枝。
可是道理归道理,他们就是小老百姓,哪里干过这种事儿。
老族长虽然同情唐青山,这会儿也顾不得了,直接叫他儿子去找唐青山。
结果去了一问,元家人说是唐三哥那边有什么事,一家子都急匆匆的去了县城。
老族长一听这话,就只剩下苦笑了。
什么事啊,这分明就是躲了!
人家这才是真聪明人,估计一听说这事儿,就料到了会是这个结果,果断抽身就走了……如今人家在城里有亲戚,还不是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他们住的起,他可等不起!他没办法去找他们,也不知道去哪儿找他们,就算找了他们也肯定不回来!
这事儿,还真就砸他手里了。
老族长也没有办法,只能跟他老婆商量了商量,然后又去了里正家,两家人一起去了唐家老宅。
唐里正做事情,比老族长要狠的多,或者说果断的多。
他知道这事儿他脱不了关系,也不往后躲,先叫他儿子上去,把小刘氏给捆在了床上,拿布堵住了嘴,省得她哭叫嚷嚷,又把事情闹大了。
然后族长老婆和里正老婆才过去,开始劝说小刘氏。
其实在这个事儿上说,不管奸夫是谁,不管有没有孕,一旦露出来,小刘氏怎么都是个死。
差别就是怎么死。
是按着族规浸猪笼,还是自尽。
而且现在不能浸猪笼了,就是她自己自尽,和他们帮她自尽的差别。
当然了,最好还是她自己自尽,毕竟不管好人坏人,谁想手上沾条人命呢,还不一辈子卡心里过不去?
族长老婆和里正老婆没少干这种劝人的事儿,嘴皮子都溜的很。
族长老婆掏心掏肺的样子:“咱们一个村儿这么多年,怎么也有些情份,不是咱们想叫你死,是实在没办法,官府恨着唐三水,你也不是不知,你唯有好生去了,官府才不会追究你的不是,否则的话,一样是死,临死还要受磋磨,却是何苦来?”
里正老婆给她唱白脸:“你也别想着,找副落胎药喝下去,就当这事儿没发生过……本来要没人知道,也未必不行,可谁叫你自己跑去招惹人家林娘子,把这事儿当着人暴出来,捂都捂不住,说句不好听的,你这就是活该。”
族长老婆叹口气:“是啊,捂不住了,不管这孩子是谁的,二河不在家你怀上了,这都是不守妇道,真叫你按着族规去浸猪笼,咱们也不落忍,这人泡河里,老长时间不死,得多难受,临了临了还受个大罪……再者说,也丢人现眼啊!你纵是不为自己想,也该为二河,为招弟儿想想。”
里正老婆道,“你别跟她费这嘴皮子了!她不要脸的事都干下了,活该浸猪笼,活该受大罪,你有啥不落忍的!刘苹儿,你对不起二河,还不好生照应他的骨血,也不怕下去之后刘婆子撕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