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千金讲故事了吗?(清穿)(28)

至于武课,那也不是说胤礽就差了,作为头一个在宫里养大的阿哥,他不仅熬过了天花,身体也很不错,所以武课上并没有落后。偏巧胤褆在武课也不是天赋出众,真要说起来,刚来的三阿哥论起力气,远比两人同龄的时候要好,这个才是天赋型的。

这么一来胤褆脸色不好看也是正常,因为他真的很难在胤礽身上找到什么优越感,不过佟珍瑶没有照顾小男孩心理感受的体贴,就直白的说了出来。

胤褆到这里也知道谈话失败了,不管他的判断对不对,佟珍瑶都不会帮他对付太子,只能愤愤的催马跑远,抄起弓箭闷头往靶上射。

太子见了还来问佟珍瑶,“谁惹他了?这种天气也不怕中暑。”

佟珍瑶眼神微妙,说是你惹他了你信吗?但她不能这么说,只能扯一个理由。

“也许心情不好吧,去五台山不带他。”

“去五台山是祈福,又不是出游,这也要耿耿于怀?”太子信了。

毕竟这一次的名单里,康熙亲奉祖母上五台山祈福,妃嫔里皇贵妃随行,小辈里格格都带上,但是阿哥里就只带了太子,以太子的角度,还是能理解这个大哥看到他去自己去不了的不爽。

虽然佟珍瑶本身对康熙祈福的说法存在怀疑,他觉得康熙就是想借助宗教力量做点什么,起码是求个心安什么的,其实她是不想去的,但是私底下她还是感觉她才是康熙去五台山的主要原因。

毕竟她梦到后世这种事,不求于神佛,怎么去确定真假,总不会在清朝搞什么唯物主义吧?

没办法不去,她只能祈祷那些和尚说话能好听一点,起码别要她的命,就算要她出家什么的她也认了。

第14章 度过一劫

这种忐忑的时间非常煎熬人,从出发到到达,再到拜佛,佟珍瑶心一直都提着,直到传闻说一位大师进了庙里,她的心才落了下来。

大师应该就是进行宣判的人了,以后如何就捏在他手里了。

康熙办了素席请这位大师,上到太皇太后下到她们这些小格格都有出席。

席上,康熙请托他为家人相面,大师拒绝,说是不看皇家人,为龙气所蔽看不清,于是康熙就让她看皇贵妃之妹。

因为离得远,佟珍瑶听不到上面再说什么,只是忐忑的等待着宣判。

那边大师从善如流看了佟家的格格,没察觉出什么问题,转头和康熙聊了起来。

“格格似乎命里有些坎坷,不过总归是有福之人。”

“福分从何而来?”康熙表情沉稳。

大师低头掐算,实则在内心斟酌,这话听着不算是反感,也并非不能实说,“皆从天子一念之间来。”

“哦?”康熙不置可否,“那她对大清是福是祸?”

“她不过是婆娑幻影,对大清的福祸,只有您才能施加。”大师心里如同明镜,这位幼年登基的天子,要是疑心一个小女儿会带来祸患,早就处理了,何必带到他面前?既然有此一问,虽说尚存疑惑,实际上选择十分明显。

康熙自觉去掉了心里的一道枷锁,态度也坚决起来,天予之不受,恐怕反生祸患,这是佟家女儿的福缘,又如何不是大清之福,能够早早窥得一线天机,便能避免许多祸端了。

是时候叫佟佳格格把番邦羊毛和圈地一事呈上来了,这是个动蒙古诸部的好机会。

至于佟佳格格本人,康熙完全没有什么纳进宫的想法,佟家既是他的母家,又有皇贵妃在宫里,何必再弄个小丫头进来,就那个能和他几岁的儿子玩到一起去的丫头,还是免了吧。

现在一样能干活,而且这丫头和几个小子丫头混在一起,想法更多一些,一些不紧要的消息就这么透出来了,比如这次的羊毛,要不是大格格说起来,恐怕这丫头怎么也想不起来要说。

底下正在有一搭没一搭吃冷淘的佟珍瑶,完全没想到这么短短几句话的功夫,她就被康熙安排了新活,她正在听佟贵妃说话,讲的是康熙听了那个顺治出家野史的反应。

康熙当时听了佟贵妃的转述,眉间都要皱出印子了,毕竟他小时候,董鄂妃是真的受宠,连带着她生的小阿哥,也是“朕之第一子”,但是他很不理解,这个爱江山不爱美人的绝世痴情种是谁?他们爱新觉罗家有这样的人吗?

但是他们的目的地是五台山,康熙当时听了没什么表示,到了五台山之后却反复想起,有时候还会观察那些和尚,似乎真有这么一个像顺治的和尚会藏在哪个寺里。

意识到这个的时候,康熙忍不住晚间对着佟贵妃抱怨,说是野史荼毒了他,现在看五台山都有些异样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