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喜欢就好。”苏麦笑着答应。
这会儿时间,红烧鱼已经打进饭盒,苏麦将饭盒装在尼龙袋子里,调整好角度,拎着袋子跟刘溪一起走出国营食堂。
现在天气稍凉,红烧鱼在饭盒里放上半天一点问题都没有。
下了班,苏麦便急匆匆往回走。
到了村里,却见村里十分热闹,让她都忍不住多问:“这是怎么了?”
“上头下了命令来,说是知青可以回城了。”边上的村民说道。
“回城?少数人还是所有人?”苏麦惊讶。
“当然是所有人啊,你看看那边,都哭着呢,不过有几家就不太高兴,”边上的人说道,努了努嘴,“你瞧那边,都是结了婚的,本来以为之前高考考上就算完了,现在都能回去,这不……闹起来了。”
“结了婚的不能回去?”苏麦瞪大眼睛。
“可能吧,原因很多,而且拖家带口的,我听说城里人住房条件比咱们这里还要差呢,”边上的人撇嘴,“我就说不能找知青,这不,闹出麻烦来了吧。”
苏麦微微一笑,又看了看热闹的人群,看着时间差不多,还是往住处走去。
走到山脚,她看到盛子阳从山上下来,下意识歪了歪头:“你怎么从上面下来了?”
盛子阳脚步顿住,一会儿之后才继续往下走:“我馋黄豆了,本来以为你在家的,跟秀花那边拿了些黄豆。”
“哦,”苏麦点头,“对了,大家都在说回城的事,你怎么打算?”
“我不回去,”盛子阳立即摇头,“回去也没地方住,前些天我爸妈写信过来,说家里住的很挤,大哥二哥都结了婚,马上生孩子了,屋子里摆满了东西,我还不如在这里待着,知青点都比家里要舒服。”
“你回去没地方住确实是个问题,”苏麦点了点头,“而且你现在在纺织厂做事,每个月还有工资拿,回去还得重新找工作。”
“我也是这样想的,”盛子阳抬头,“现在一下子回去那么多知青,工作都得抢着,我家那条件,肯定没法给我找工作,现在这样就很好。”
苏麦再次点头,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她不知道之后几年是什么情况,但按照盛子阳的描述,他回城的日子肯定没有在这里舒服,还不如待在这里。
这边虽然是村子,但隔壁就是一个镇,而且还不是小镇,有学校有医馆有纺织厂,大学都在造着,条件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你得跟大队里说一声,”苏麦叮嘱道,“大队长人好,你又不吃大队里的,这事应该好说的。”
“好,谢谢你啊,等回头大队长有空,我就去跟他说一声。”
两人聊了一会儿,底下村子里又喧闹起来,似乎是有人在哭。
“我先上去了。”苏麦快步往半山走去。
到了地方,苏秀花正在收拾院子,苏麦走过去将手里拎着的饭盒递给她:“秀花姐,今天咱们晚点吃,把这条鱼蒸一蒸。”
“你怎么还买鱼了。”苏秀花无奈。
“我自己想吃,有点馋了,”苏麦微笑,“咱们现在又不缺钱,吃吧。”
“行,”苏秀花点头,每次苏麦说要吃的时候,她没有不同意的,“你今天回来晚,我以为你在底下站着呢。”
“刚刚是站了一会儿,听到了一些消息,但听的不全,”苏麦也开始收拾晒在院子里的东西,“回头有什么八卦消息,阿婶上来会说的。”
苏秀花笑了:“给阿婶多准备点瓜子花生。”
“那肯定的。”苏麦立即点头
红烧鱼带回来本来就是熟的,就是放了一下午凉了,稍微热一热就能吃。
苏桂香上来的时候,她们这顿饭还没有吃完。
“今天吃的晚啊,早知道晚点上来。”
“我们正等着阿婶来跟我们说八卦呢,”苏麦笑着拿凳子,“剩下点鱼,阿婶不嫌弃的话也吃点。”
“吃鱼哪里还能有嫌弃的,”苏桂香自己拿了筷子,这要是多的她还不好意思吃,剩下点肉和骨头刺,她是很愿意尝尝味的,“底下都闹疯了,你们确实不能下去,特别是秀花,挺着个大肚子,更不能往人多的地方走。”
说着,她开始说底下发生的事。
知青能回城,最高兴的莫过于知青点的知青,他们没有在这里结婚生子,也一直住在一起,真要回去,一卷铺盖就行。
但有部分知青就不高兴了,男女都有,有嫁在大队里的,也有在大队里娶妻,但搬出知青点住在老丈人家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