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饭又去供销社转一圈,不知道还下不下雪,马上过年,年前他们应该不会再来了,想要买什么,趁这一趟都买回去。
陈园陈平两人合称半斤大白兔奶糖,别的也不知道买什么。他们知青都是一块吃一块住,真要割点肉改善伙食,自己吃独食不好,一块吃又不够,干脆不买。
又等一会,约摸到邮电局上班时间,三人才过去。电话里说寄包裹,杨月没收到,可能是之前下雪耽误了。她到柜台前仔细询问,工作人员好一会才提出个包袱给她。
冬天日头短,不敢再耽搁,三人抓紧往回赶,路上都是雪不好走,从县里到大队,平常好路都要俩小时。
杨月一路走一路想,说真的,当初她真的特别恨。
那时候强制下乡,知青办天天上门催,本来已经说好,杨兰先去,她到奶奶家躲躲风头,马上请小姑帮忙,找个工作。
当时她心里,头一次感觉到被在乎,面临这种时刻,能不偏不私,以长幼论,让杨兰下乡,说明爸妈心里也是有她的。哪怕平时爸妈对她平平,也是因为家里孩子多,顾不过来而已。
那几天,她在家干活特别卖力,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充满了力气。
可后来,妈护着杨兰,站在她面前说,“兰子长得好,去了村里被欺负怎么办?她连家务活都做不好,哪干得了农活。”
所以,她长得不好,就该去村里,不用担心被欺负是么?
所以,她干活干错了,就因为在家勤快,就得去下地?
在那一刻,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爸妈的亲生孩子,为什么当妈的能说出这样的话?
好,既然你们不要我,那我也不要爸妈,我这辈子都不会再回那个家,从此以后,我是生是死都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她这两年,只为自己而活,任何家中来信与殷勤,她都熟视无睹,甚至觉得那些钱票东西,都是他们欠她的。
可是,就在今天,就在刚刚,当她听到电话中那个熟悉的声音后,瞬时间鼻头发酸,眼眶湿润。
那个声音,由耳入心,那么近又那么远。
她曾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再见,却在那一刻,脑海里马上浮现她的脸庞。
几人到村口,天将擦黑,抬步继续回知青院,一旁却突然出现个人影,吓三人一跳。
“周同志?”陈园率先认出来,“天黑了,这么冷,你怎么在这啊?”来人衣衫单薄,外边仍套着那件发白的长布衫,正是之前帮过杨月的男人。
他看了一眼落后一步的杨月,才说,“你们有个知青出事了,公安来村里,正在村长家问话,我来找你们过去。”
第35章 准备过年
自从六七年开始,提倡“革命春节”后,过年不放假,抓紧搞生产成了社会口号。
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都要正常上班。
对于这一点,杨媛深恶痛绝,都已经奉献一年了,过年也不能好好歇歇,让老百姓怎么享天伦之乐。
然而时代环境如此,,公报也讲“回乡探亲,毕竟是私事,是小事;听主席的话,“抓革命,促生产”,巩固刚刚夺来的大权,才是公事,才是大事。”
杨媛也只能默默低头,不敢抱怨。是她思想狭隘 ,态度不端正,是她贪图享乐,眷恋被窝,好吧,她有罪。
杨妈一人在家忙前忙后,准备过年,偷偷过年。成百上千年来老百姓的的大日子,说不让过,就不过?不可能。
资源匮乏,条件有限,但老百姓过年过得是一个心劲头。
今年家里四个人都有补贴,比往年过得要好些。特别是打过电话后,杨妈有感伤,但最多的还是高兴。决定拿出五十元作为今年的过年经费。
嗯,在这个时代,算是相当奢侈了。
这几天杨媛也很忙,不过年是不过年,但年底了年底总结大会不能少。看看一年考勤和贡献,评出先进模范,道德模范,技术标杆。
甚至各个车间小组也要评出个优劣,鼓励大家上进。这是何厂长在印染厂实行的新法子,要不然一点激励也没有,大家都磨洋工,质量产量就没有办法保证。
虽然还是旱涝保收,但谁不想听个好,上台领奖状让大家给他鼓掌。
因为有工人出事,杨媛机灵救人又晕倒的事情在前,除了当初用力拽着不松手的车间女工,她也评上了道德模范。
这让杨媛有些得意,又有几分汗颜,她确实也没帮啥忙。“当时卫干事也在,最后道德模范反倒让我一人得了,这怎么好意思。”
罗成彬和卫俊良连连摆手,“这是你应得的,不要推辞了,你放心,我们都是投过票的,小卫也非常支持你领奖状,小杨不要有任何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