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坐在家里自制沙发上,把炉子拉过来,捅开火眼,听着宋家的吵闹声,一边烤馒头一边吃。
杨家人不少,但现阶段在住的就四个,她,她四哥,还有爸妈。
原身叫杨元,跟她同音不同字,因为过年时几分的压岁钱跟人起争执,被推倒摔在台阶上,后脑勺着地,醒来就变成她了。嗯,有点子倒霉。
杨元今年十六岁,正常来讲应该上高二,但由于运动,学校也没法上课。
街上在大肆宣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援建设”。
街道办和知青办已经来杨家好几回了,通知杨元下乡,她不想去,回回装病装痛,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杨家人一边积极给她找工作,不时又委婉劝她,可她就是不去。因为小姑娘知道农村不好过,杨家三姐就下乡了,日子苦不说,回城还遥遥无期,杨元铁了心说什么也要留城。
如今换成她杨媛,也是这个想法,下乡是不可能的。
开玩笑,在城里都缺吃少穿的,还下乡?让她一个上楼都喘的人去挥锄头,那还不如让她再死一回了当。
想起来,昨天知青办在外边拍门,而她躲房间装没人的情景,杨媛深吸一口气,这个事真的拖不下去了。
一抬头灌完最后一口米汤,杨媛抹嘴洗碗,心里开始打算盘。
要想留市里,就得有工作。可这个年代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父退子替,儿顶娘岗,拿钱买岗都买不着。
关键信息还不流通,有些大厂子里缺人,不等对外招聘,就被内部员工亲戚消化了。
杨爸是钢铁厂工人,那里边就是有缺儿,她也干不了。杨妈在钢铁厂育红班后厨做饭,人微言轻,真有啥好事也轮不着她。
要是真啥也不干,等家里给她找门路,估计她早累死在地头了。
解决工作,迫在眉睫,关键时候,还是得自己上。
虽然她杨媛初来乍到,没啥本事,可女主有本事啊,人家还考上印染厂了呢。
她和宋灿就隔一个院墙,还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工作能卖别人,就不能卖给她?
杨媛可不是什么大好人,指望着她给女主通风报信,告她说提防后娘,保住工作别下乡,那根本不可能。
她就是个汲汲营营小公民,利益在前,狼多肉少,自然是要法律之上使出万般手段。
想着心里的计划,听着南院的声儿,杨媛加快动作编好辫子出门。
第2章 为工作准备
等她绕一圈,跑到宋灿家的南边胡同,还是晚了一步。宋灿已经走了。
杨家和宋家虽然一墙之隔,但杨家大门朝东开,宋家大门朝南开,一个在后街一个在前街,离得可不算近。
杨媛心中懊恼,原文里对女主下乡前着墨不多,连带着收拾后妈、卖工作加上车走人只写了两章。
所以,这时候宋灿和后妈大吵一架跑出家门去了哪里,她还真不知道。
左右看了看,没见着人,估摸着应该还不到11点,她花两分钱乘班车去了纺织厂。
纺织厂是他们这的大厂,周边还有许多附属小厂,宋灿考的岗就是纺织厂附属下印染厂的一个小职位。
而纺织厂及其附属厂的安保工作,全部隶属一个安保科负责,虽然都是保安,这可跟后世的保安大爷不一样,大部分都是退役军人不说,配备的家伙事也是相当厉害。上到厂里一针一线,下到人命安全,都归他们管。
杨媛要找的就是负责纺织厂的安保员之一,她二姐夫。
“元元,你怎么来了?”男人廋高个,有点黑,看见她还是意外。
杨媛单刀直入,“姐夫,想找你帮个忙,你跟厂里人事科有说得上话的熟人吗?”
二姐夫挠了挠头,“我刚来不久,关系处的还短。元元你有什么事,不行我拜托我们主任去。”
这话倒不是推辞,二姐夫刚转业半年,上班还不到仨月。
“我同学考上了纺织厂的岗位,可她已经报了名下乡,我就说把她这个工作买下来。可我们俩小姑娘,怕来了厂里不给我们换。”
“有工作了?这可是好事啊。”二姐夫咧开嘴露出一排大白牙,“包我身上,你放心,我一定给你找人把工作换下来。你们什么时候来?”
听到这,杨媛面露难色,只说:“姐夫,我还没跟家里说呢。我同学考得好,岗位能坐办公室,人家要的不少,我怕我妈不同意。”
二姐夫一听,也是,工作是个大事,又是这么好的岗,要的钱怕不是个小数目。
可没工作就得下乡去,再说姑娘家有工作,那说的婆家也会不一样。这可是个人生大事。
“元元,工作不是个小事,你跟爸妈好好说说。我知道这么好的工作肯定得花钱不少,我回去也和你姐商量下,多少帮衬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