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丞相今日为何如此?”
这个……可真是问倒他了。
“丞相大人为陛下准备这些消暑小食,是对陛下表忠心,不过以前丞相大人的作为确实……短时间内一个人前后变化太大的确令人生疑。不过奴才觉得至少这顿饭丞相大人是用了心的。单就说那凉皮里的豆芽菜,丞相大人说豆芽菜顶端的豆子和尾端的须子会影响口感,就亲手一根根给豆芽菜拔头去尾,没点耐心和诚心可做不来这么精细的活儿。”
宣景的手敲击着桌面:“朕听说丞相喜好写字,你差人将日前龙江总督敬献的那两条桐油烟墨送去丞相府。”
荣总管微微一笑:“是。”
第四百八十八章 丞相还是丞相
第二天早朝,谢恒将整理出来的折子呈上,里面就是有关奖励耕种的具体方针策略。
宣景翻看了折子,虽然还没说什么,但朝臣们还是能从细微的神态变化上看出陛下很满意。
在朝廷做官,凡是能参与早朝的,就少有不会看陛下脸色的,当官的时间越久,对陛下察言观色的本事就越高。
看来这次丞相大人拟定的折子很合陛下的心意。
“谢相果然没让朕失望,这么短时间内就拟定出这么详细的策略,辛苦了。”
“能为陛下分忧是微臣的荣幸也是微臣的本分,何谈辛苦?”
众人疑惑,怎么的?丞相还真打算走怀柔政策,假意忠心陛下,刻意表现,然后让陛下慢慢放松对他的警惕,他再趁机有所动作?
这是硬的不行所以决定来软的?
谢恒不管其他人如何作想,拱手说道:“微臣在拟定相关策略时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此奏请陛下。”
“说。”
“在拟定的各项策略中,虽然大部分都是朝廷这边的一些变动安排,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需要百姓的参与配合,需要严格遵守一些相关条例。然百姓们大多律法意识淡薄,虽然对官府有天然的敬畏,但如果没有较强的律法意识,很多政策都会推进艰难。如果官府使用强硬手段推行政策,就有可能造成误会,出现反效果。故而微臣提议,加强百姓的律法意识。受众不仅仅是农户,还有商户和权贵。最好是从权贵阶级开始,让商户和农户看到朝廷对强化律法意识的决心,权贵都是如此,那普通民众才能更容易接受。”
谢恒说完,朝堂上文武官员立即下意识地小声讨论开来。
自古以来,大瑾国民风开放,朝廷治理的手段也较为温和,从来没有哪个时期过于严明律法,大瑾从上到下都已经习惯了。不管是皇亲贵胄还是平头百姓,都已经习惯这样较为“轻松”的环境。
他们不是没有制定各种律法,而是在执行过程中较为松散。律法本身就存在一些漏洞,有人就会钻这些漏洞,而朝廷却没想过要对漏洞进行修补。即便不是钻律法的空子,在面对一些“过线”行为时,量刑也会过多地考虑人情,七分之经过敲敲打打最后就只剩下三分罪。
似乎只要在律法量刑上“松一松”,这个世上就没有那么多的恶人,就真的国泰民安。
贵族如此,平民也是如此,高官如此,小吏亦如此,上行下效,久而久之,律法的束缚力就会越来越弱。
一个国家的法制力度一旦削弱,那很多政策的推行就会受到阻碍,国家前进的脚步就会出现阻力。
然而很多人想不到那么远,就只觉得强化了法制管理之后肯定不如以前自在,甚至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了。自己的权益遭到了侵害,自然要跳出来反对。
只不过发出反对声音的官员们畏惧谢恒的权势,一个个也不敢表达得太激烈,心里感觉憋屈,就好像明明自己是占理的一方,但就因为对方的权利比自己大,所以说话都没有底气。
“微臣觉得丞相大人过滤了,朝廷颁布的政策条令哪里有人敢不遵守?权贵们不用说,肯定是拥护朝廷的决策,寻常百姓们又没有阳奉阴违的胆子,实在没必要这么做。”
“方大人所言极是,而且这加强律法意识,听着是一句话的事,可要落实起来估计还是困难重重,何必多生事端呢?”
……
反对的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谢恒没有着急纷说,他那一派的人自然会替他开口。
“丞相大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在律法这一块我们确实懒散惯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说什么权贵自然会无条件支持朝廷的决策更是笑话,要是所有的宗亲重臣都如此,今天咱们也不会在这为了这件事情讨论。说白了大多数人都是看利益下菜碟罢了。”
“不错,为了让所有的政策顺利推行,确实需要律法来保驾护航。况且加强民众的律法意识本来就是好事,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犯罪,本来就是一举多得的举动,也不知道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是何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