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的第一佞臣(1448)

荣启背着手凑过去,“进山有什么发现?”

谢恒和宣景对视一眼,默契地决定暂时不跟荣启说那些人的事,真要说的话就得解释一大堆。

“暂时没有。”

暂时?荣启挑眉,“听你这意思是还要进山?”

谢恒点头,“有可能。”

宣景拉着谢恒的手坐下:“赈灾情形如何?”

说到正事,荣启也收起脸上玩笑的神色,正经道:“很顺利,有谢恒的给出的方针对策,方方面面的效率都大幅度提高。现在各项赈灾计划都已经在执行阶段,只要有人看着不出大岔子就行,我预计两个月后也能回京,后续这边的赈灾进展可以交给当地官员盯着。”

谢恒:“赈灾银两可还够用?”

荣启点头,说到这点又笑起来,“这大概是在古往今来赈灾银两最充足的一次。以前历朝历代都算上,朝廷拨放下来的赈灾银两都不足够,地方官府捉襟见肘,赈灾效果差强人意。赶上国库充盈的时候,或许能再多拨一次赈灾款项,不过这种情形少之又少,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够的。这一次只从国库中拨了一次,还能有第二批更加充足的赈灾银两送来,对于湘南来说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湘南百姓都会感激你!”

“可别!”谢恒抬手,“我还想继续做我佞臣呢!没贪污赈灾银两估计已经让朝中的那些大臣不解了,要是再多赚点好名声,我佞臣的人设还怎么维持下去?”

闻言宣景又皱起眉头,捏着谢恒的手指说:“这不一样。在朝廷上背着佞臣的名声和在百姓心中有好形象并不冲突。”

“就是!”荣启笑着说,“朝臣们大可以觉得你是在故意收买民心好为自己争取好名声。放心,很多人都是这样,心中认定了一种情况,那么即使发生了与这种情况相背离的情形,他们也会自己找补出一个合适的理由解释。”

谢恒也笑了,想想也是,反正他的佞臣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就算有一两次举动不符合“人设”,那些大臣也会自动帮他脑补出缘由。

救灾正在稳步进展,荣启终于腾出手来准备收拾那不合法的“民营组织”了。

然而还没等他们商议出具体对策,某日,下面有人来报,说山匪头子和一众骨干已经被捉拿了,就在外头呢!

谢恒和荣启赶紧出去,就瞧见院子里五花大绑跪了十几个人。最前面那个一只眼睛带着眼罩的独眼龙就是山匪头子,谢恒看过他的画像。

这人从前是杀猪卖猪肉的,但总缺斤少两,还爱强买强卖,后来没人去他那买猪肉了,他就酒楼里找了个帮厨的差事,但却时不时偷酒楼里的饭菜,最后被赶了出去。

总之独眼龙找过很多差事,但都没有做长久的,结果走上了打架抢劫的道路,被官服捉拿归案。

这次地动县衙塌了一半,刚好有大牢那一部分,许多囚犯趁机逃跑。独眼龙就组织了逃跑的囚犯,在山上落草为寇,趁着地动混乱之际做些抢劫的营生。

本来发生这种灾难,百姓们的日子就很难过,独眼龙却还在这种时候打家劫舍,那无疑让百姓们雪上加霜。

之前荣启让隆酒县的县令统计调查过,山上的匪贼大概有三四十人,现在看来好家伙,这一半人都是骨干啊!

然而最让谢恒在意的不是这些被绑起来的山匪,而是押送山匪过来的六个人,正是那拨异世来的修者,那位宗政大人也在,身后跟着的人也是那十四个筑基修士里的五个,谢恒都有几分印象。

荣启挺高兴这些毒瘤终于被收拾,还省了他不少事,当即就对为首男子表示出了十二分的热情!

“多谢这位公子能将这些山匪擒拿!”

男子的态度温和有礼,嘴角一直噙着淡淡的笑,令人如沐春风:“为民除害,应该的。”

荣启对男子的感官很好,看着就觉得对方该是出自名门世家的公子,仪表堂堂、气质不凡。而且荣启能从对方走路的姿态判断出是会武功的。

荣启:“不知公子怎么称呼?”

“在下宗政如玉,后面这些是我的护卫。”

宗政?这可真是个极少见的姓氏,荣启只在古书中看过有这个姓氏,现实中还从来没见过有姓这个姓氏的人,听都没听过。

据他了解这个姓氏的人好像在很久以前就已经绝迹了,莫非这位公子来自隐世施家?

想来这个可能性极大,这样的相貌气度肯定不是普通出身,宗政这个姓氏在几百年前确实是世家大族。隐世世家不欲与朝廷再有过多牵扯,此番现身说不定也是因为地动。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宗政公子好名字!”荣启轻笑,“不过宗政公子看起来不像湘南人士。”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