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开工前,黛玉又交待为首的几位老师傅,发现底下人有不对的情况一定要立即上报,皇家作坊要是混进了倭寇的人,后果不堪设想。
倭寇两个字让所有人的眉毛都竖了起来,拍着胸脯向黛玉保证会加倍小心,大有发现一个就撕碎一个的架势。
第275章 第二百七十五章
自行车作坊于九月初正式开工, 生产流程早就安排好了,用流水线生产出零部件,再由工匠统一组装调试。
司徒澈第一次管理这么多工匠, 对个人的水平把握不够, 很难恰当的安排工作, 只能回家跟黛玉商量解决办法。
黛玉也想不出太好的主意, 只能提议给工匠评定等级, 请老师傅们说出他们心中对工匠能力的评价, 再汇总起来推出考核项目。
司徒澈把这个想法递上去, 大臣们都犹豫是否可行, 皇上就让他们下朝后回到各部门向手下征求意见。
工部和兵部的老师傅们都表示支持, 他们早就受够了那些滥竽充数的家伙, 弄个标准出来是骡子是马一考遍知,不要太轻松。
大多数年轻官员也站在支持一边, 工匠创造的巨大效益和在国防上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只要是有助于工匠团体良性发展的政策,都应当大力支持才对,为什么要反对。
上了年纪的老古董们却认为工匠不过是奇技淫巧,登不上大雅之堂,朝廷推出面对工匠的考核政策是自降身价, 得不偿失。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只能让六部尚书说出自己的意见, 由他们来表决。
林海是六部尚书中年纪最小的, 这种场合通常都会由他第一个发表意见。
他上前一步, 沉声道, “医生从前也被称为医匠,只因医生的能力与所有人的性命息息相关, 国家才推出了国考政策,以此来选拔良医,推广医术。
工匠的技艺与国防同样息息相关,而边境安稳又关系着大夏子民的身家性命,因此臣赞同推出工部大考制度,以此来提高工匠的技艺。”
林海的陈词立意太高,让想反对的礼部和吏部尚书都不好开口了,要是被政敌扣个干扰国防的帽子,大概也离被迫致仕不远了。
六部尚书都表示了支持,其他官员再不情愿也没胆子反对,皇上便责令工部制订工匠考核标准,争取在明年推出评测等级考试,以及考核通过的相关福利待遇。
皇上和司徒澈不知道的是,只是为了方便招工弄出的工匠评级体制,会成为后世风行全世界的工部大考,为大夏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根基。
直到十月初,自行车作坊才完成岗位的调整和调动,步向正规的生产秩序。
黛玉负责的主要是账务和原材料采购仓储这一块,管理生产和销售这种需要抛头露面的工作都交给了司徒澈。
他从手忙脚乱到慢慢游刃有余,气质也从干净清澈变成了内敛从容,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成长不可谓不大。
十月中旬,太医院的国考如期举办,全国各地有近千名医生赶到京城,在太医院参加三场共十五天考核。
合格者会成为太医院的医生学员,领从八品官职,在太医院学习两年后再进行结业考核。
考核通过者领正八品官职,将被派往全国各地的惠民药局当大夫。
以后每两年还要进行一次考核,需要集满五个优等,才有进入太医院的资格。
太医的品级虽不高,最高的院正才正五品,对于医生来说已经是至高荣誉了,没有学医天赋之人很难考进太医院,成为七品以上的太医。
像原著中胡庸医之流都是托关系在太医院挂职的编外人员,无品级无俸禄,只能骗一骗级别不够,请不到当职太医的普通官宦人家。
刘凌本身天赋非凡,从五岁起就跟在名师身边学习医术,在庞家当学徒期间还积累了非常多的临床经验,半个月后顺利通过了国考,成为太医院的从八品医生学员。
刘供奉和杨婶子开心到不行,在后巷放了半个时辰的爆竹,杀鸡宰羊办谢师宴,答谢林大伯和庞叔母的栽培之恩。
刘供奉当天就向张绘下了聘,拍胸脯保证两个孩子日后绝对会和和美美,长命百岁,让他们等着抱外孙就行了。
张绘和玉哥立即笑开了,刘供奉的批字从没不准过,宝贝女儿能平安到老比什么都强,心里那点小小的不甘也被抚平了。
黛玉和司徒澈好不容易回京一趟,肯定要进宫探望的,看到太后时发现她老人家神色不对,还以为是在埋怨他们太久没来请安,问过才知她是在为东宫的事发愁。
太子妃这胎已经六个月了,太医明确诊出是女孩儿,这也就罢了,先开花后结果么,没什么好失望的,让太子妃再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