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曹植是辅佐还是上位,谁说得准?
预知未来的那一刻,未来早已改变。
比未来更难测的是他父亲的心思,天幕里说曹操立世子后几次都还想更改成曹植,他又如何能安稳?
【不,子桓兄不能这么想。曹家三代那么努力,平定北方,你忍心将这一切拱手让人吗?我只是说一种可能,不要那么苛待你的兄弟,也许将来真的会变好呢】
曹丕沉思片刻,问【拱手让人?若姑娘真想要改变曹家的未来,何必虚言?与其说我和子健的事,不如说些其他有用的】
原来……那是没用的事情。
曹丕心里原来是这么想的,安然有些心冷,不过曹丕说的对,他与曹植如何,谁也不知道他们心里到底如何想的。
【司马懿,你要小心这个人。按照年份来看,他还没登场,所以,建议你就别和他交朋友了,不然他隐忍蛰伏几十年,最后熬死了曹家三代,自己当了皇帝】
曹丕道【多谢】
安然叹了口气,不知还能说什么。
她考虑很久,只把天幕投放在曹丕可见范围,就是不想给曹植看,她不想干涉曹植的未来,因为她害怕曹植的未来改变,就再没了那些传世名篇。
对于一个她并不认识的曹植来说,她更认可他的作品,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可取的心态,但安然就是这么想的。
所以当后来曹丕问【为什么给他看未来】时,她如实回答了。
她不会知道,曹丕看到后难受了好久。诚然,曹植天生惹人喜爱,天生光芒耀眼,那些诗词,曹丕看了都由心叹服。
可他的未来……就不重要吗?
他也写诗词,他也有文人侠骨,可他好像留给后世的,只有曹操的儿子、曹植的哥哥这样吗?
许久没等到曹丕的回复,安然有些后怕,不知为何,她觉得曹丕不如扶苏好说话,也根本摸不透他的心思。
本来她想的简单,找到曹丕告诉他未来的一切,让他和曹植和解,两兄弟和和乐乐的一同治国多好,多圆满。
忽然,曹丕发来消息【两千年后,世上还流传着子健的诗文,是吗?我看天幕里提到了一些,多吗?】
安然回【不多。曹植死前自己整理了一次,后人又整理了几次,流传至今的诗文大概八十多首吧】
【八十多首还不算多吗?】
【跟后面的盛唐相比,那是真的少了,不过……】
安然没有说下去,三国时期的文学以曹魏为主,建安风骨自成一脉,影响了后世千百年。尤其是曹丕写的《典论》,更是首次提出文章的概念,不必为了政事服务。
她不想毁了《洛神赋》,自然也不想毁了《典论》。
这下她才明白自己做了什么蠢事。
话锋一转,她道【你也留了许多诗,一点也不比曹植差。唔,也不是这么说,总之,你们都很好】
曹丕再次道谢,然后结束了私聊。
甄宓暗自记着天幕里说的,没敢多与曹丕说什么,虽然她知道两人不可能恩爱一辈子,但死得那么惨也不是她想要的,总得为自己的未来防备些什么。
这次私聊后,天幕消失了。
不知是不是安然的心态已变,她感觉怅然若失,没有了第一次给扶苏剧透的快感——但这并不是个游戏,不能一味追求快感,不是么?
七月,曹丕送行曹操与曹植,留守邺城。
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故,其子刘琮接任,这对曹军而言无疑是大好消息。
九月,曹军行至新野,刘琮知抵抗无望,举荆州之众投降。
战报很快传回了邺城,其中包括了一封来自曹植给曹丕的书信。
信里没有别的什么话,只有一首五言诗。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曹丕念着,眼前浮现出曹植打鸡血的模样,那般少年意气风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视死忽如归?子健,你真是这么想的吗?”
作者有话说:
1、《白马篇》写于什么时候,我是看了一个小破站视频:BV18E41147de,标题叫《学习白马篇写于何时的一个“虚构推理”》,up主给出了很多史料佐证,进行了合理推测,最终将时间范围框在了曹操率兵南下征伐荆州后,曹植写《白马篇》为了安稳军心,也为了一鼓作气,为接下来讨伐江东的赤壁之战铺垫。
具体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查看,视频仅代表个人观点,我也只是借用up主的结论,具体真实写于何年何月,我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
《白马篇》原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