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弦的老仆余宽和四个护卫虽然不再被捆着了,但四个健壮的护卫全都被他们当成了农夫来使用。
从初春开始,整个山寨为了日后的口粮,就忙碌得热火朝天。
宁秋没有限制余弦的行动,她可以随意在山寨中走动。
但山寨中的人对她往往是无视态度,看见她只有一些惊讶,但这份惊讶不会让他们主动和余弦交谈。
余弦就像是生活在山寨中的一抹影子。
只有每天上午宁秋前来为她讲学的时候,余弦才觉得自己是真正生活在这个山寨里。
没错,宁秋开始为她讲学了。
世家贵女从四五岁开始,就会和族中男子一样,开蒙入学。
余弦也是如此。
父亲余逸春在政事上没有什么建树,但他有一个巨大的优点,足够余弦为他报仇。
余逸春和妻子潘氏感情甚笃,潘氏去世后,他不愿再娶。
平日里即使是饮酒作乐,也只是招来一帮舞姬,看她们跳舞而已。
作为余逸春唯一的后代,余弦在刺史府的地位一直极高。
余逸春甚至不惜为她请来云州大儒,只是为了给她开蒙。
余弦从小受名师教导,因此当宁秋提出为她讲学的时候,余弦根本就没反应过来。
胡汉混血在云易五州地位极低,他们大多是农夫,是寒门小户的奴仆。
都说上品无寒门,就算是一般的没落士族,都不一定能够进学,又何况宁秋这样的胡汉混血?
但一个时辰过去,余弦的想法彻底改变了。
宁秋完全可以用饱读诗书,见识广博来形容。
她讲授的内容,甚至比当初教导余弦的大儒还要广博深远。
宁秋提出的观点,更是让余弦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
余弦很快就对宁秋心悦诚服,第二天的时候不需要宁秋催促,就主动等着宁秋开讲。
上午进学,下午余弦就要学习骑射了。
不过下午的骑射,变成了宁秋和大当家一起传授。
大当家的外貌没有明显的胡人特征,但他的祖父是胡人,传到他这一辈,胡人血脉不显,胡人出众的骑射本领他却全都继承了下来。
大当家对宁秋收留并且教导余弦的事情,十分不满。
但他非常信任宁秋,即使不满,也没有拒绝宁秋的安排,只是在教导余弦骑射的时候,总是冷着一张脸。
大当家传授骑射,宁秋则教导拳脚兵刃。
余弦不知道她是从哪里学来的那些奇怪授课方式,比如站桩、负重。
这些名词对余弦来说,完全是陌生的。
但宁秋为她讲学时展现出来的水平,让余弦对宁秋的能力多了一分信任。
她乖顺地按照宁秋的要求进行所谓的“训练”,短短一个月,就有了几分成效。
至少现在的余弦若是下山的话,不会因为身体瘦弱而直接昏睡一天了。
也就在这一个月过去的时候,朝廷终于给了回应。
幼帝下旨申斥苏义行事不端,又派了一位将领担任云州大都督,但仍旧让苏义兼任云州刺史。
同时,朝廷册封余弦为右云乡君,食邑五百户。
且特准她前往封地右云乡,为父守孝。
右云乡是代州浑源县管辖下的一个贫瘠之地,由于靠近云州东侧,这才得名右云。
不仅如此,右云乡还正好处于云州、朔州、代州、易州四州交界之地,位置十分显眼。
得到消息的那一刻,余弦就明白了朝廷这份旨意是什么意思。
这是故意把她放在交界之处,就是为了提醒苏义。
不过让余弦意外的是,宁秋竟然真的把这件事办成了。
她在京城也有人吗?
既然如此,她又到底为什么要待在这等穷乡僻壤里?
宁秋对此倒是毫不意外。
她们现在还没有接收到旨意,只是宁秋通过一些途径提前得到了消息。
于是很快,整个山寨就忙碌了起来。
余弦不知道宁秋对山寨中的其他人说了什么,她只知道第三天后,山寨中的所有人就全都整理行囊,连刚刚种下去的粮食都不要了,直接离开了山寨。
余弦在宁秋等人的带领下离开山寨走了五天,最终在易州的边境迎来了宣旨的朝臣,从他手中得到了乡君的册书。
传旨的官员并不在乎余弦长什么样子,也不在乎余弦带了什么人。
留下旨意之后,对方就直接离开。
余弦则继续在宁秋的带领下,进入代州浑源县,和县令交接过后,到达了临时清理出来的乡君府。
所谓乡君府,就是原本浑源县一个小士族的府邸,只是那士族一家人早在云州大乱的时候就南下避祸。
他的府邸稍微整理之后,就成了乡君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