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叹了口气,目光望向了窗外,“那个学生,我印象很深刻,即使已经过去十年了,我到现在也都还记得他。”
“那是个成绩很好的孩子,可惜啊,被家长给毁了……”
第40章
林华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父亲是铁路的职员,母亲是公务员。
或许因为父母都是‘吃国家饭’的,所以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格外的高。
在林华刚有记忆起,父母就为他报各种兴趣班。
乐高,用来拓展思维,为了尽早建立起数学逻辑。
英语,让孩子像学母语一样学外语。
钢琴,除了学习要好,还要有能拿得出手的才艺,这样才能给他们长脸。
从他有记忆起,他就没有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没有喘息的机会。
他必须是身边最出类拔萃的那一个,必须样样拿第一,只要不是第一,爸爸妈妈就会不高兴。
在这样的强压下,林华开始了义务教育阶段。
小学,只有语文数学两门主课,他次次考试都是双百。
除了考试,还有一些美术音乐兴趣课,他也是出尽风头的那个。
中学,有了物化生政史地,学习压力大了,但并不影响他次次拿第一。
但就算是这样,他的父母还是不满意,因为他虽然每次都是全年级第一,却不能保证次次都是全市第一。
只要不是全市第一,他就又要被批评了。
顺利考上高中以后,高考的压力随之而来,父母对他更加严苛。
全市统考,只要不是第一名,就连吃饭的资格都没有。
如此大的压力,让正处在青春期的林华患上了抑郁症,开始成绩大幅下滑。
林华的父母从来不会管林华的身心是否安康,他们只在乎林华的成绩。
是班主任杨老师发现了他的问题,开始频繁的找他谈话,等发现他疑似有心理疾病,为了不让这么优秀的一个孩子被毁掉,自己出钱带他看心理医生。
林华被确诊抑郁症,重度。
杨老师知道林华家里的情况,所以没有告知他的家长,而是悄悄带他看病,不断对他做心理疏导。
大半个学期都用在治病上,林华的病情有所好转。
但也由于时间都用在了治疗上,期末考试林华考出了前所未有的差成绩。
年级836名,整个年级一共就1000个人。
这个成绩直接让林华的父母炸了。
期末考完试有家长会,杨老师甚至都没来得及对林华的父母反应孩子的病情,就被夫妻俩劈头盖脸一顿骂。
他们质疑杨老师的教学能力,甚至还闹到了校长那里,闹到了教育局那里,让学校开除杨老师。
杨老师也一度生气地不想再管这些事,林华又不是她的孩子。
可是对上林华充满歉意的视线后,她忽然又觉得不气了。
这是她为人师长的职责,不是吗?
杨老师把实际情况跟校领导反映了,校长表示支持,但也告诫她,到底是别人家的事,还是以自保为主。
就这么折腾了大半个假期,林华的父母忽然来学校给林华休学。
杨老师觉得不对劲,像林华父母这种这么看重孩子能否带来荣誉的人,怎么可能同意让孩子休学?
再三追问下,她终于知道为什么了。
林华的父母找到了一所戒网瘾学校,要把林华送过去。
杨老师第一反应就是:林华的父母疯了!
且不说那学校有没有资质,就论林华这个孩子的情况,孩子学习成绩下滑,全部都是父母的责任,把他送去戒网瘾学校有什么用?!
杨老师极力阻止,但孩子的监护人执意要休学,她一个班主任实在是无能为力。
杨老师到现在都还记得林华来学校办理休学时的模样。
疲惫、无奈、认命,一个还不到十八岁的孩子,看着像一个沧桑的老人,年轻的躯壳下装着的是一个即将灭亡的灵魂。
杨老师目送林华一家三口离开办公室,在门即将关闭的时候,林华又回头看了一眼。
眼神中充满了歉意,好像在为这段时间自己带来的麻烦道歉。
之前林华也这样看过她,但当时的林华,眼中还能看到对生活的希望。
现在,一点都没有了,只有浓浓的歉意,和无尽的疲惫。
杨老师也没有想到,那是她最后一次见林华。
林华被送去戒网瘾学校后,她就再也没听到过这个名字。
直到送走这一届高考生,下一届新生又被带到高二的时候,她才从不知道谁的口中听到,林华死了。
霍成风忙追问:“这个叫林华的学生,是死在戒网瘾学校吗?”
杨老师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