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正好。
在众人注视之中,谢湛大步迈出,先就事论事道:“扶以言此案尚在大理寺审理,因证据不足,并未定案,扶以言此人仅为嫌犯。但从调查而言,其官章有疑。”
大理寺寺卿口中,一个“疑”字,便将嫌犯的嫌疑缩了大半,镌刻司司长霎时紧张地眉目一紧。
风向被带了起来,便有人低声道:“莫非是有人栽赃嫁祸不成?”
还有人说:“听说他在狱中还被人害过一回。”
在大理寺狱中被人毒害,丢的自然也是大理寺的人,谢湛刻意跳过了这一点。
他未继续谈论案件,转而继续道:“先人曾言‘良才善用,能者居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且不说扶以言当下身份,作为大梁万众一员,国家有难,此人有挽灾之能,理应派于合适的位置,为国效力。眼下灾情严峻,形势非同小可,人心惶惶,日夜不安,该是朝廷彰显有德之时。”
一番话掷地有声,大公无私至极,末尾一个“彰显有德”还将层次拉高了许多,仿若讽刺着众家为争权谋利,置万千百姓生命于无物似的。
殿中倏然沉寂下来。
侍御史周阅迈出一步,正声道:“大理寺寺卿所言极是,能者居之,臣附议。”
京兆郡刘耽出列,声色缓缓地附和道:“臣认为大理寺寺卿之言合情合理,臣亦附议。”
见家主支持,刘家立时出了几个官员附议,谢家更不用说了,谢渊虽无只字片语,但从静立不动的姿势便看得出来,这谢六郎说的话,他默认同意。
穆安帝虚虚一咳,置于龙椅扶手上的手指敲了敲,云淡风轻地道:“寡人因百姓受苦受难日日难安,众卿皆为国之栋梁,寡人盼着能人出山,逢凶化吉。”
这便是再明显不过的意思了,圣人盼着“入山”的扶以言“出山”。
在别的世家正要再出来反驳当口,谢湛高声地再添了一把火:“扶以言此人在狱中尚忧国忧民,得知今冬灾雪严重后,已于数日前臣审问之时,特意同臣建议防患于未然。”
扶萱成日都在打库房那点主意,他早猜到了目的。
谢渊瞥了一眼自己的儿子,无声讽刺地哼了声。
狱中么?将人安排在明月山庄,还许了扶家老小月初去与扶以言庆生,这“审问”,也不知审的哪门子的问。
扶炫适时出列,朗声接话道:“探狱时叔父为此忧心忡忡,数回耳提面命。我扶家现在已从南部宁州、广州购粮过万石,衣物数千。可应这京畿几县之需。”
这倒好,别人还在争谁去救灾,这小小的扶家已先行了一步,干起了实事了。
这一举动,便是实打实的雪中送炭。
紧张严肃的早朝上,传来穆安帝和煦的夸赞声音:“肱骨之臣,不外如是。”
这下人人皆心知肚明,扶家这事,就是要成了。
陈恬道:“师出便得有名。扶以言尚无官职在身,若外出救灾,恐无威慑之力,无法服众。”
众世家人倒吸一口气。师出有名,这是尚未出发,便就要要官来做。
穆安帝却是心中一暖。
扶以问为何被毒杀,扶以言为何被大理寺收入狱,实则,大家皆是心知肚明。
便是他启用了这一家子,将寂寂无闻的两兄弟从荆州调入京都,想从莽势的世家口中,为这陈家皇权剃出一片肉来。
年中的悲剧不可重现,穆安帝定了定心神,从龙椅上起身,朝下首坚定道:“宣扶以言。”
※※※※※※※※※※※※※※※※※※※※
作家的话
良才善用,能者居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道德经》——
抱歉晚了些,主要在想办法将萱萱的阿父救出来。
第213章 第2 22章 扶家复苏
扶以言在城郊的明月山庄修养,加之雪路难行,穆安帝这一开口宣他,便将一个早朝生生拖延至了午后。
上朝是在亥时,但众朝臣皆是寅时便起身穿戴朝服进宫,这一漫长的等待,直将大伙等地疲态横生。
及至午时,放眼望去,除那几位年轻力健的站地笔直,分寸不移,其余大部分的人,皆哈欠连天,仰脖动腿,本是规规矩矩站立的队列,变地歪歪扭扭。
穆安帝顾念上了年纪的臣工,命内侍搬来椅子,给他们赐了座,且还允众人随意走动。
这一走动,便使得官级低些的朝臣三五成群聚在一处,将方才议事时憋着未出口的话,跟这暴雪一样纷纷抖了出来,一时间,低低絮絮的议论之声不绝于耳。
谢湛侧了侧脸,便听了几耳朵窃窃私语,其中还不乏关于自个的——
“这扶家当真是能熬啊,六月那一场,势全败了下去,还以为要从这京都出局呢。为官近二十载,这还是我第一回 见有这般顽强的外姓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