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那姑娘曾有个青梅竹马的恋人,后来媳妇死了,就想与她在一起。
那已经是他们结婚十年后了。姑娘起初不愿意的。可老人放了手,还是离了。理由是姑娘不能生育。
其实,根本就是他不想拖累人家了。
那个时候,国家改革开放,多少人都开始试图做生意。
不再吃食堂。
那姑娘的青梅竹马也开始做生意,做的还不错。手里也有钱。
就这样,他的家也散了。
也是从那时候起,他赚了钱,就开始资助穷苦人家的孩子读书。
最开始,是他们老家的孩子,明明学习还好,可家里就是没有钱。
他那时候赚的少,也不能给多大帮助,但是还是尽力。
随着时间推移,他工资开始多了。
渐渐的就能帮助更多人了。
等到九十年代的时候,国家开始重视起当年的老兵。普遍提高了他们的待遇。
老人的收入就多了起来。
他也更加多的帮助别人。
工作之余,他还做些零工什么的。
要是这钱自己花,他是可以过的很滋润的,可他习惯了清贫度日。
每个月的工资,补助,基本都捂不热,就大部分全送出去了。
很多人感谢他。
但是,也有人,读完了大学,结婚,生孩子,然后……就消失了。
可那样也没什么,老人也不过是感慨一声就过去了。
但是最后这一对姐弟,叫他伤透了心。
刘家姐弟,出生西北,最穷困缺水的地方。
最开始,老人是通过一个晚辈的指点告诉他怎么一对一的帮扶。
可毕竟是老了,那些太复杂,渐渐就发展成直接给那家寄钱。
他觉得农村里,女娃娃更可怜,很多都不能好好读书就被家里赶着辍学打工了。
所以,他最开始帮助刘丽的时候,十分的用心。
还要追问她的学习成绩什么的。
刘丽的初中高中,基本都是老人盯着读完的。
大学的时候,她没能考入心仪的好大学,但是还是考上了一所。
大学时候,她的弟弟也开始读高中了。
她家庭确实是不大好,所以老人又开始帮她弟弟。
因为后面的资助是没有官方渠道的,只有每个月一笔的汇款,所以这刘家渐渐被养大了心。
每个月,定点要钱。
刘丽嘴甜会哄,一口一个石大爷,一口一个以后养他的话。
毕竟是老了,自己没有子孙,也是喜欢孩子的。
他想自己毕竟还有国家养着。要是病了什么的,也不用自己花多少钱。所以除了吃饭钱,全都给那刘家寄过去了。
可毕竟他也有实在不能支持的一天。
退休之后,就只有退休金和一些补助。他一开始还能收废品,渐渐的身体不允许了。
收入就少了。
自己常常要吃药,少不了有些不能报销的,就自己花钱。
于是,渐渐给刘家的钱就比以前少了。
有一次,他实在是有点累了,就对刘丽说,人家大学生都能打工了。你也可以打工。这样轻松些。
没想到,就这一句话,就把这些年被惯坏了的刘丽惹火了。
她又哭又闹,说老人只是不想管了,给她希望又叫她绝望什么的。
老人听了半天,叹口气,只能再给她打过去两千块。
刘丽毕业后,她弟弟也读大学了。
他们家好像已经是彻底习惯了,哪怕日子早就没有那么难了,还是习惯性的管老人要钱。
家里已经盖了新房子。
刘丽妈妈都已经买上了金项链金戒指。
哪怕刘丽弟弟读书一个季度用不了那么多钱,可一个月五千块,还是要雷打不动的要的。
而最初老人资助刘丽的时候,是一个月二百块。
这些年里,不知道涨了多少倍。
水镜中,是刘家的商议怎么多要钱。
他们一口一个那死老头。
甚至,刘丽这个完全是老人供养出来的大学生,现在正在考公务员的女孩子,竟然说得出‘老头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不趁早多榨一点出来?’这种话。
他们没有一个人,感激过石大爷。
他们只是吸血的水蛭,贪婪又丑恶,恶心又可悲。
又过了不知几个月,刘丽回家的时候,一脸晦气的跟家里人说那老头死了,居然死这么早。
刘丽弟弟捧着新买的手机正在打游戏,这手机,正是他用上一次老头寄来的钱买的。
还有脚上那双鞋也是。
老人看着看着,满脸都是血泪。
三娘叹气:“他们太过贪婪,你又太过善良,有这个结果,是必然。不过,不必灰心。”
她一挥手,水镜中又是另一番景象。
是殡仪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