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砚抬眸冲着路君年笑了笑,又很快跟周围的人谈论起正事。
路君年退出门去,跟黄娘在后厨折菜,稚儿在一旁剥蒜。
“路先生,你们是不是要走了?”黄娘问道。
路君年还没有跟黄娘说,没想到黄娘的直觉这么敏锐,他点了点头。
“先生您是个好人,我真的很感谢您当时收留了我。”黄娘是路君年在街道上拉来的厨娘,如今照顾了他也有半年了。
“等病好了,送稚儿去读书罢。”路君年道。
黄娘正有此意,不过定方城重武轻文,要找个教书的先生,还是有些困难,但路君年给他们的劳工钱也不低,买些书看也是极好的。
“哦对了,路先生你等下。”黄娘说着洗干净手,跑到了自己的屋中,又很快抱着一个木盒过来。
木盒打开,是一对银钗,上面有两只蜻蜓,看着朴实无华,却被黄娘给当宝贝一样收得好好的。
“这原本是我们家嫁女儿的嫁妆,可惜我夫君死得早,生的又是个儿子,这银钗便用不上了,感念先生这半年的照顾,先生成家之日,可将这对银钗送给枕边人,还请收下罢!”
路君年推拒无果,无奈接下,暗地里决定,临走之前多给黄娘塞点钱。
不过,他拿这对银钗,也没甚用处呀!
【244】
今日府上的饭菜,黄娘做了一大桌,大圆桌边围坐了不少人。
路君年原本没想打扰谢砚跟人交谈正事,毕竟他如今只是个平民身份,得避嫌,便捧着饭碗跟黄娘和稚儿坐在后厨吃饭。
可谢砚执意将他拉到了桌边,按在了谢砚旁边的位置上,周围一圈的武将、铁骑兵纷纷看向他,视线中饱含探究的意味。
谢砚坐下,舀了一碗鱼汤放在路君年手边,示意他们继续刚刚没说完的话。
众人面面相觑,最终还是说道:“太子殿下,唐将军年事已高,这次出兵,皇上很是犹豫,毕竟唐将军征战这么多年,若折在外头,皇上于心不忍。白尚书倒是引荐了自己的儿子,可依我看,难担大任。”
另一人说道:“是啊,白隋那小子心气高,让他上战场,营内肯定乱成一锅粥。”
“大元国安定了这么多年,又受春试扩榜的影响,能用的武将逐年减少,眼看着边境防线越来越薄弱,能派出去震场的人都没有几个。”
众人纷纷叹气。
路君年垂着头吃饭,从他们的对话中,听出他们所说的唐将军就是唐朴显,上一世,唐朴显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候出兵北伐,最后受了伤返京,自那以后,他便再没带过兵,而唐瑞媛的名声也是自那以后起来的,不过没过多久,唐瑞媛便成婚了。
白隋,兵部尚书白向野的长子,路君年的记忆中没有他,按照原定的轨迹,这人应该带不了兵。
至于春试扩榜,估计是新的政策,但还没有传到定方城来,路君年并不知情,他决定等他们谈完,再私下问谢砚。
-
谢砚吃完几口饭,问:“周峰呢?”
有武将嗤道:“那老家伙说什么丧孙子之痛至今未散,说什么也不愿意带兵。”
周若扬死还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路君年心想,周峰能以这样的借口拒绝出兵,显然不愿再为国捐躯了。
何况周峰确实年纪大了。
谢砚嗤笑一声:“周家人丁兴旺,倒是各个都是缩头乌龟。”
谢砚手中的木箸敲在碗缘,发出一声响,转头看向路君年,问:“云霏,你怎么看?”
路君年放下喝汤的手,道:“今年出兵,还得是唐大将军为主将,但我建议你们中再跟去两人,充当副将,边境险恶,我有预感,今年恐会出事。”
桌上有记得路君年的,但大多人不明白谢砚为何器重路君年,问话的语气也多有傲慢。
“路少爷说得轻松,说当副将就当副将,那也得唐将军同意啊,何况今年边境虽然动荡,但都是些小摩擦,以往年的经验来看,估计还要摩擦个两年才会真正打大仗,你又怎么知道今年一定出事?”
谢砚没有说话,而是静静地看路君年如何应对。
路君年淡淡道:“据我所知,边境动荡有两年了,而且,去年朝官死伤惨重,今年又新上任了一批新官,青黄不接的时刻,京城中的百姓应该也人心惶惶吧,这是那些蛮国动手的最好时机。当副将对在座的各位来说,我觉得并不困难,你们也说了,能人甚少,你们毛遂自荐,唐将军不会不理睬。
“更何况,我所说的充当副将,不是让你们去送死,我们兵粮充足,财力雄厚,这场仗我们一定能赢,但将重任全部堆在唐将军身上,若是他受了什么伤,后面一年两年,又让谁替上这个位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