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一声悲切的哭泣声将天奉帝拦在了御花园中央。
一位穿戴素雅、面容秀丽的妃嫔快步上前,双膝跪地,拉住了天奉帝的袖子。
天奉帝低头一看,刚说起人家,人家转眼就到了眼前。
面前这个女人,正是方才高贵妃提到的,孝真公主的生母——王婕妤。
天奉帝知道她想要说什么,他叹了一口气,道:“这是做什么?和亲之事,还未有定论。孝真年纪还小,朕也未必让她远嫁犬戎。”
听到天奉帝这一番有些含糊的话,王婕妤的心顿时沉了下来。
天奉帝说孝真公主“年纪尚小”,又说“未必让她远嫁”,也就是说,在她到来之前,天奉帝是真的在考虑用她的孝真远嫁和亲了!
如今宫中,除了高贵妃膝下的汉平公主、晋安公主,就数她的女儿孝真公主满了十三岁。其他公主,不是年龄稍大,已经定婚或出嫁,就是还不满十二,到不了成亲的年纪。
若说年纪最合适的,自然是高贵妃的汉平公主,汉平公主如今年满十六,正是待嫁的年纪。因为天奉帝与高贵妃的宠爱,才在宫中多留了几年,留到现在,成了最适合和亲的公主。
但也正是这份宠爱,让王婕妤十分清楚地知道,以高贵妃的恩宠,必然不可能让自己的亲生女儿汉平公主远嫁北方!
那可是犬戎,大孟世世代代的仇敌。养在宫中、金尊玉贵的公主,嫁到千里之外的番邦,能有什么样的下场?
当年的常乐公主,难道不是很清楚吗?
王婕妤眼中的泪水骤然涌了出来,她再也顾不得颜面,也顾不得这是在人来人往的御花园之中。她向前膝行两步,猛地抱住了天奉帝的大腿,抑制不住地哭泣道:
“陛下!您真的、真的要将孝真嫁去犬戎?她才十三岁啊!”
“陛下难道忘了,当年常乐公主之事吗!”
第55章 常乐公主 (双更合一)
“常乐公主”这四个字一出, 天奉帝本就僵硬的面色,顿时猛地阴沉了下来。
这个名字,可谓是平生比较看得开的天奉帝胸中少有的心结了。
如今的京城之中, 许多年轻一辈, 也许听到常乐公主之名,并不那么熟悉。但若是放到三十年前, 常乐公主“京城第一美人”的盛名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先帝幼女,天奉帝之妹, 天姿国色, 世所罕见,名动京城!
常乐公主自出生之日起, 就被先帝捧在手心里, 千娇万宠地长大。在赐定公主封号之时,先帝斟酌良久,避开了大孟立国以来比较通用的以大为美的“阳”、“平”、“定”、“昌”等字, 亲手拟定了一个最为简单的封号——“常乐”。
不求体现她身份的尊荣高贵, 只求这个女儿常乐无忧,顺心如意。
先帝对这个幼女的疼宠,几乎到了溺爱的地步。
从小到大,常乐公主的妆容服饰均有专人服侍,几乎是一日一新,每次临席赴宴,无不成为京中女子风靡效仿的存在。
在先帝五十寿宴上,常乐公主以一曲《宫词》清歌献寿,声如百灵, 配以独创的绿袖折腰舞, 惊艳四座。
从此, 《宫词》与绿袖折腰舞成为了京中风靡数十年的曲乐舞蹈,上到世家贵女,下到歌楼舞馆,几乎人人能唱,人人能舞。
就是这样一支著名的《宫词》曲乐,在宴上人人惊艳不能自已之时,先帝却面色骤沉,当场一言不发,未做任何评价。
散席后,先帝长叹一声,对左右亲近之人言道:
“常乐年幼,歌中何以言此不详之语!朕百年之后,我儿常乐……恐难善终。”
果然,这支《宫词》,仿佛是一语成谶,照见了这位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常乐公主后半生的命运。
先帝驾崩后,天奉帝少年登基,根基不稳。此时,娄邪单于刚刚弑杀客铁老单于,登临王位。娄邪单于统一三部,野心勃勃。犬戎三部兵力在娄邪单于的高压统治之下,前所未有地凝聚起来,如同一只锋芒毕露的猛虎,对大孟北疆乃至全境虎视眈眈。
天奉帝此时还未及冠,对朝中盘根错节的势力尚还不能稳稳压住,听闻犬戎大军在北疆集结,更是吓得魂飞魄散、肝胆俱裂。
当时的辅政重臣,分为两派。
以老镇国公戚玄为首的武将一派,建议天奉帝一战立威,趁着娄邪单于刚刚弑主即位,立足未稳,犬戎三部尚未完全齐心之时,抢先派兵出骁山击犬戎,杀灭他们的气焰,让犬戎三部重新陷于分裂与内斗当中。如果此战能够成功,犬戎几年内将再不敢侵扰北疆——这也可以为大孟争取一定的喘息的时间。
而另一派以中书令陶丰为首的文臣,却力主和谈,建议天奉帝先拖延时间,与犬戎讲和。一旦开战,胜负尚未可知,即使获得胜利,也是劳民伤财,大伤元气。若是战败,则大孟更是陷于被动的境地,犬戎如果越过骁山,将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长驱直入,那时候京城也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