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想升官,多考试。
毕竟每次的成绩都是可以列出来作为参考的。
而几件连轴转的大事忙完,朝臣同样缓过了口气,有人便忍不住开始作妖了。
最先冒头被逮着的是吏部右侍郎。
能做到一部二把手、正二品官员,自是人脉和关系都不差。
这位叫做周忠的吏部侍郎,利用身份之便开始敛财。
他做得隐蔽,只给一些特定人员放出消息,暗示大比之年也是分封官员之年,该懂的人就都懂了。
既然是分封之年,那多出些放官名额,那也是很正常的不是吗?
简单来说,他在卖官。或者说,卖‘放官’排名。
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卖官的现象存在。
买官买爵有个高雅的名字,叫捐纳。
若是你足够有钱,那你可以用捐款、缴纳,即给朝廷钱,换个官来当当。
交了钱,可以不用科举考试,就直登龙门。
卖官鬻爵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国家财政上的不足,甚至一般开捐纳的都是皇帝本人。比如始皇嬴政,他在还没横扫六合之时,就靠着这项制度解决过不少财政上的问题。
但秦国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原则,那就是通过捐纳授予的官职,基本不会扰乱正常的官僚体系。也就是说,给你的一般都只是荣誉上的官位爵位,而不是实职。
捐纳制度运转那么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有效管控之下。
而前朝时期有明确规定,只要捐纳一定钱财,就可以成为贡生,也就是有资格到国子监就学。这种通过取得贡生资格的叫“纳贡生”。
纳贡生也是贡生,与正常考上来的举子同级,自然也有做官的资质,相当于官员的预备役梯队。
他们就相当于是出钱买了个未来官员身份。
但纳贡生只是候选官员,得等朝廷“放官”才能正式得到官身,也就是得等朝廷发放空缺名额。
但是放官,首先考虑的是因丁忧、得病等原因一度离任的官员,其次考虑的是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进士、举人,最后才会考虑到像捐纳者这种第三梯队。
这就是没有正式身份的代价。
所以若是想快点当官,最好的还是有个功名。
有些捐纳者选择重新参加考试,直到当上名正言顺的进士、举人,然后再去做官。
有人选择再进考场,自然也有人选择继续加钱。
没人和钱过不去,加钱,就能把排名靠前点,有空缺了,更容易排到自己。
这位周忠兄弟,就非常聪明的放出了一些风声,暗示科举即将结束,马上新一届学子就要进入官场了。正是放官、填补空缺职位的好时候。
他的暗示很直接:快来塞钱,塞得越多,给你排名排得越靠前。
事情做的不算高明,但非常好的瞒住了上峰。
毕竟一些小官员的补位并不需要通过严尚书这样的第一把手,他完全可以私下做决定。
他卖的都是些不起眼的官职,多数都不必上朝甚至不会有机会撞见大人物。
可谁让他本人在早朝的时候美了起来呢。
龙椅上,安临琛一眼就在所有气泡中看到了这个仿佛喝醉了酒一眼的金黄色气泡。
【哎呀,发财啦~发财啦~】
【人人都道黄白阿堵物,我就想多来点多来点。】
【下衙了再去那家一趟嘿嘿嘿~】
下面还有一个小人正躺在大大的金元宝上翘着二郎腿晃悠。
这心声奇特,安临琛最开始只是盯着看了会儿,暗思这时代也有福利彩票行业了还是这位去赌了。
下一刻,这人就跳出了新的心声:【哼哼,明天再安排几个不起眼的地方官吧,品级稍微高点,这样就有理由收更多点了。】
安临琛挑眉:嗯?
这位很胆大包天的样子?
早朝结束后,没到午休时间,这位的计划和名单便出现在了帝王的案头。
安临琛对于这个‘赚钱计划’也相当感兴趣。
毕竟他也不算个多富裕的帝王。
他接手帝位时,整个朝廷除却宫殿、一帮子无处可去的内廷人,就还剩这些不好不坏的朝臣了。
现下新的税收还没见到影子,前朝国库空虚,根本没什么东西留给他,想干点大事全靠自己的私库垫着。
哪怕锦安侯本身就家大业大,也经不住他升到了国的级别啊。
这可不是刚瞌睡了就有人递了枕头?
安临琛迅速打出了万能牌‘工具人麦冬’。
麦冬直接顺着周忠抛出的这条线继续发展壮大,绕过周忠本人将一些正二品三品的官位都列了出来递给买方挑选,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各部院左右侍郎、火器营翼长、护军参领等等重要又有实权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