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我成了开国皇帝+番外(174)

作者:弥小仙人 阅读记录 TXT下载

面对这些疯狂想送钱的冤大头,划掉;面对这些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者,安临琛的心情重新变得好起来。

只要是想捐路的,他来者不拒。

尤其是民道,哪怕只捐了半米的民道,也能在边上刻个小路碑做介绍。

但若是捐赠官道,最低三十里路起,即一个驿站间的距离,不过支持‘拼路’,即一群人一起捐一条路。

只要给了钱,通通给刻。

他甚至没有限制碑文字数,只规定了立碑的大小;除却主要路名的大小必须统一、不可更改和遮挡外,其它地方只要你能刻得下,想刻多少字都没问题!

这就导致了后来的大锦出现了许多奇葩的路名和路碑。

比如‘地狱路’和‘黄泉路’,来自某个有钱又中二的忠实报纸读者,他的理由是“我想看看那些心里有鬼的人究竟敢不敢走这段路”。

比如‘六条船’路,捐路者是个造船厂,他们最厉害的成绩就是能一口气出六条船;这是个来打gg的,它的路碑上刻满了自家船厂的功绩。

比如一起拼路的,参与的人甚至平分到了每家的字数多寡,最后路名字被叫做了‘情长理短’路;表示情谊永存,道理不必多讲。

比如‘野猪’路,是个烧瓷民窑捐的;最初捐路者取名叫‘青瓷路’,结果修路过程中,不知哪里来的一大群野猪,四处冲撞,最后集体陷进了还未干的路段中不得动了。

虽然最后多添了点水泥,但白捡了几吨的肉,这样的天降横财,喜得捐路人当场将名字改成了‘野猪路’,并将这一段更名变故缘由从头到尾刻上了碑文。

正是有了这群奇奇怪怪地开拓者,后来的人们越发放飞自我,许许多多奇葩的路名和路碑井喷式迸发。

后来,赶路途中停下看路牌和路碑,竟也成了许多地方的风俗和习惯。

捐路工程四处开花、正式开始落实动工之际,已是三月末尾。

在这春光灿烂、新贡士登科之际,蜀地总算传来了动静。

第63章

郑长胜等人,从正月入蜀至今,已经在蜀地卖了三个月的油果子;枪支弹药和调遣人员进来了一批又一批,却一直没等到萧书荣有动静。

他们不动声色,安静蛰伏。

最先察觉奇怪的反而是蜀地一些不知情的中高层人家,他们总督怎么一直在闭门谢客?

年后元宵节总督府起了一场大火,这事人尽皆知。许多人以为是此时闭门是在检修,但这从一月地修到三月,是不是太久了?

和总督府合作的部族高层倒是知道些原因。

据说是总督的那位小心肝被那场大火波及了,他正在专心陪着心爱的女子养伤呢,不弃不离。

消息真真假假。

直到如今,他们才打听到那位心爱的女子似乎没熬过烧伤,与世长辞了。

千家家祠里。

文羌族大祭司摸着自己精致的银编衣冠,慢慢往自己身上挂。

一件一件,极为繁琐。

显然他已经做成习惯了,手里有条不紊,还能分神闲聊:“也不知道那位会不会拿着这当借口‘发疯’。”

“肯定会,那就是个豺狼性子,能撕到嘴里的他会放过?”

接话的人是文羌族族长,千羽。

“不过这次没理由再动我们文羌了吧?不说合作,之前已经拿我们冒了一次险,这都上了御前的功劳册了,还不够?”

说到这里千羽就耿耿于怀,之前皇帝突然统计功劳,说是为了追加发年节的奖励。有功劳的人自然喜滋滋,没特别大功劳但认真做事的人也不怕,最多接到手的奖励不如人家丰厚罢了。

但是他们怕啊!

他们可是在做蠹虫①,凿敲大锦的根基,吸着朝廷的血养肥自己。

那萧书荣直接在折子里将他们文羌千家的名头挂了上去,美名曰他们辛苦了,自是要帮他们汇报一声,多讨些奖励。

我呸!

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谁还不知道谁?

这人不就是用他们做试探,看看朝廷有没有关注到蜀地这边吗?毕竟他们的渗透都是缓慢来的,至少蜀地表面上一片和乐相安无事,百姓太平。

一个弄不好他们就得进上面的眼,还说得那么动听。

对部族而言,大锦疆域辽阔,物产与人力都丰富。家大业大的,他们悄悄昧下下些许,都够他们富贵几辈子了;且上面还有个总督顶着,他们又没要全国的,只偷偷在蜀地搂了点,一点都不扎眼。

但毕竟自己是在做贼,看见主家的眼神突然扫过来,说不害怕是假的。

大祭司终于穿戴好,淡淡递过来一个眼神道:“行了,安心。”

“折子递上去那么久,该发的东西也早发到位了,可见风波早就过去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