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这么一说,那些个武将也都是暗想,这玩意要立碑记录,这可不能捐少了。
捐少了这被记录下来,百姓们看到了,指不定会说什么。
还有就是陛下看到了,会怎么想,一个个都纷纷开始增加捐献数量。
武将这边动完,文嵩韬这位右相自然也该站出来了。
别看他现在是右相,但是东洲的人都知晓,文嵩韬以前就是个穷困书生,没有什么底蕴。
也就是近十多年才累积了一些底蕴,家里的田产真要算起来,还不如一些普通的勋贵。
但就算是这样,文嵩韬也还是拿出了一万石粮食捐献。
有他带头,那些个文官自然不可能再装哑巴,盯着弘文帝的目光,也都纷纷站出来表示捐献。
最少的都没低于一万石。
光是在朝堂上,就获得了不少粮食,这让弘文帝十分高兴,夸赞之言更不要钱一样的砸下来。
砸得下方的文武大臣是一阵的飘飘然,压根都来不及去想这件事里面的一些弯弯绕绕。
早朝结束后,文武大臣捐献粮食赈济北方灾民的事,就传遍了京城。
听到消息的老百姓纷纷夸赞诸位大臣高义。
而在这些夸赞声中,突然蹦出来了一句询问。
“不知这一次那些世家会如何?”
这个问题一出,所有人都开始议论起来。
有的人,觉得世家都是一群没良心,只会搜刮百姓血汗的坏东西,认为他们不发国难财就烧高香了,还想让他们捐献压根不可能。
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是觉得世家虽然可恶,但也很有可能会捐助,还拿出了董相捐助十万石的事做例子。
议论越来越多,世家那边都有些措手不及。
而此时此刻,也有人反应过来了,今日这事他们是被弘文帝摆了一道啊。
……
第391章 ;阳谋
“阳谋,这就是不折不扣的阳谋。”
韩家族长此时满脸铁青的砸碎了茶盏。
“没想到弘文帝居然会来这么一手,好狠,好毒。”
没错,陆杳杳的计策就是阳谋。
利用董家捐献十万石粮食的事做引子,让弘文帝提出立功德碑记录的旨意。
然后镇国公和文嵩韬先后响应。
从而利用百姓的舆论来逼迫世家献粮。
试想一下,功德碑立起来之后,第一个响应的董家,百姓们在看到后,会怎么想?
几乎无一例外都会觉得董家高义,尤其是北方那些灾民得知之后,必然会对董家感恩戴德。
这能累积到多少名声?
世家最看重的是什么?可不就是名声吗?
如果这功德碑上就董家一个世家捐献了,那么百姓会怎么想其他世家的人?
说出来的话,必然不会好听。
没有一个世家能坐得住。
尤其是韩家,他们可是一直心心念念想要取代董家成为第一世家来的。
现状弘文帝来这么一手,捐不捐?
捐吧,就等于是中了弘文帝的计策,还要大出血才行。
不捐吧,那后果也会非常严重,届时别说取代董家,恐怕往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韩家在东洲的名声都会跌落低谷。
这是真的狠啊。
至于为什么韩家族长说弘文帝这一手毒。
那是因为这是一次累积名声的好机会,世家之间必然会产生攀比。
要知道,世家之间也并非一团和气,只不过是平日没有大矛盾,大家伙都不想多事而已。
现在功德碑一出,就算知道这是阳谋,他们也必须往里面钻。
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个累积好名声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很容易得到坏名声的危机。
捐少了,那么别人会说,看看某某家族,平日里多厉害啊,结果就这?
到那时候,出了血,还没得到好名声,你说着多气人?
所以结果必然是,就算流血各家也都会拼命的顶上去。
这摆明了就是要狠狠的再世家身上撕下一大块肉啊。
而且被撕了肉,还不一定就能得到好名声,怎么不叫一个狠,不叫一个毒?
……
“好手段,弘文帝这次真是好手段啊。”
吴家京城的负责人吴跃得到这个消息,也很无力。
“老爷,咱们要怎么办?”
“都已经如此了,还能怎么办?通知家族那边,调集十五万石粮食过来吧。”
“十五万石,这会不会太多了?董家都在十万。”
吴跃苦涩一笑。
“董家是第一个响应的人,情况跟咱们可不一样。”
“而且这十五万石多么?在我看来,这并不多,甚至还远远不够。”
“咱们这位陛下,这一次是打算狠狠的再世家身上割一大块肉啊。”
同样的事,再罗家那边也在上演,罗家的负责人罗善平亲自写了一封书信,让下人送回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