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可是有上百万的灾民,你如此做,可知道会死多少人?”
文嵩韬铿锵质问。
“文相所言极是,此时的旱灾不同以往,寻常也就只有几万,十来万的灾民,而且灾荒也不严重,朝堂可以从各地调集粮草过去。”
“此次,受灾的地方太多,受灾的百姓也有逾百万之巨,若是按照惯例,届时必然会有十数万,甚至几十万灾民丢掉性命。”
又一个官员站出来拱手道。
“高相,此时的事不同以往,万不可按照惯例,还是听听文卿家的办法吧。”
听听,叫他就是高相,叫文嵩韬就是卿家。
这摆明了就是对高彦明刚才说的办法很是不满啊。
高彦明面色有些不太好看,也没敢再多言,从新退回到了队列中。
“文卿家,你详细说说如何以工代赈。”
文嵩韬拱了拱手,将自己从陆杳杳那里听到的方法一股脑的说了出来。
比如,现在有这么多灾民,朝堂可以让那些灾民回到原籍,然后安排官员过去,带着灾民挖水库。
这样他们干活,朝堂发放钱粮,既赈灾也能为朝廷办点事。
第200章 ;信任?
除开挖水库,还有就是可以乘着现在干旱,河道水位下降,组织人清淤,或者修建河道堤坝等等。
反正就是给灾民找点活干,朝堂给钱给粮,既能赈灾,又能为以后绸缪。
随着文嵩韬将如何以工代赈的细节说完,大殿之上不少文武大臣都是在心里连连点头。
这办法很好,不光能赈灾还能帮朝堂做点事,同时又了活干,灾民手里就有钱,等到灾荒之后,他们的生活也会有点保障。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此时的灾荒很严重,想要重新在地里种植粮食,那最少也还得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那么这几个月的时间,那逾百万的灾民,如果光是依靠按照惯例给的那点钱粮,这些灾民要怎么活?
如果没有了吃的,他们会不会再次涌向各大城池以及京城?
甚至在严重点,都会引发民变。
到时候,朝堂会更加麻烦。
“文卿家,这办法好,诸位觉得如何?”
对于文嵩韬所说,弘文帝很满意,虽说可能会比惯例赈灾,付出的钱粮多一些,但是回报也有不小。
就说那水库,等到雨水充沛的时候,可以蓄水,日后若是在遇上干旱,这些水库里的水,会起到大作用。
还有就是河道清淤,已经堤坝修建,每一年雨季来临之前,朝堂都会拨出去一大笔钱。
现在按照这个方法,真要算起来,说不定还会节约不少呢。
如此方法,可是能解决不少问题,也防范了许多有可能会问题。
下方的大臣此时还能说出反对意见,这以工代赈确实会有不少好处,是个好法子。
高彦明也是无话可说,众臣见他都默认了,自然纷纷附和。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文卿家所言去办。”
“不过一定要同灾民们说清楚这样做的好处。”
散朝之后,弘文帝又找来了不少重臣,商议具体的实施。
……
后宫之中。
王皇后已经知道了今日早朝之上发生的事。
眉头紧皱到了一起。
“母后,您说父皇对于那左禁卫军统领的事是怎么打算的?”
大皇子有些搞不懂自己父皇这次的操作。
他可是知道的,这禁卫军左统领这个职务,从他父皇登基以来,就一直都是镇国公府或者是镇国公推荐的人来担任。
已经成了惯例,但是这次弘文帝在镇国公提出推荐的时候,居然没有应承下来。
“你想不到?”
王皇后反问。
大皇子皱眉沉思起来。
他不是没想到,只是有些疑惑,或者说是想不明白这好端端的怎么会这样。
对于镇国公这个外祖家,他非常信任,并且从小开始,王皇后就一直不停的给他说,镇国公一家是完全可以信任的。
并且弘文帝也是一直都如此,时间久了,他自然对镇国公府非常的信任。
同样认为父皇也是如此。
但是这次却不一样了。
他当时在朝堂上见到这一幕的时候,他第一反应就是觉得,父皇是因为镇国公府这一次在京城闹的动静而感到不满。
但是随后,他又觉得不对劲,这次的事,镇国公府虽然闹出来的动静不小,但根本还是因为王宇遇袭,事出有因。
他父皇前面还说一定要找出袭击王宇的人来着,并且他对一个国公世子在京城遇袭的事,也很是不满。
算是默认的镇国公府的举动,应当不会因为几分弹劾,就对镇国公不满。
这里面必然还有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