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秋的时候我试着晾晒了一些,才入到第八味,晒干了七次。再等上一两个月拿出来,到时候请你过来吃。”他似乎跟薇歌很投机。
薇歌用崇拜的目光瞧着他,水汪汪的大眼睛闪着光芒。她是个小吃货,平常最喜欢研究吃。之前读《红楼梦》时,她曾经被上面各种美食馋得直流口水。眼见如今有人把书里的美食做了出来,味道还这样好,不由得有些兴奋。
“早在公元前551~前479年间,《论语》中就有‘不时不食’的记载,此为‘不时’栽培的语源。
西汉年间,据《汉书》循吏传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菇,覆以屋庞,昼夜燃温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说明我国在2000多年前已能利用保护设施栽培多种蔬菜。
在公元618~907年的唐朝,诗人王建在宫前早春诗中写道:‘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苑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说明1200多年前已利用天然温泉的热水进行瓜类栽培。
又据元朝王祯《农书》记载:‘冬至移根藏以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又说:‘就归畦内,冬月以马粪覆之,于向阳处,随畦用蜀篱障之,遮北风,至春,疏芽早出’,‘十月将稻草灰盖三寸,又以薄土覆之,灰不被风吹,立春后,芽生灰内,即可取食’。说明600多年前,已有阳畦、风障韭菜栽培。
敢问先生,红楼写得是哪个朝代之事?成书何时?”
第八十八章 遇见熟人
那位宋先生和薇歌聊得正兴起,一旁正在看书的曲岱不冷不热地插了段话。他洋洋洒洒说了一大段,倒让宋先生面带尴尬。
片刻,宋先生方说道:“对于红楼写得是什么时候的事,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可总归是明清二朝。很多红学专家研究了几十年,对于这些食谱都是给过肯定的。我们现在做菜的食谱也不非得是当代研究出来的,在这个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的时代,干菜还是没有退出我们的餐桌。所以,茄鲞的做法跟当时的年代没有绝对的关系。”
“用鸡汤蒸九次,晒九次,食材本身的味道和营养估计一丁点都没剩下。宋先生不要对这道菜抱多大希望,应该会让你失望透顶。”曲岱冷哼了一声说着。
薇歌见气氛有些尴尬,赶忙打圆场,“曲老师,过来尝尝。”
“还有一道汤,一会儿有人送来。”话不投机半句多,宋先生扭身出去了。
不一会儿,服务员端了一小盆汤进来。里面是小梅花,小菱角,小树叶,仔细瞧,却是用冬瓜做的。这就是贾宝玉挨打后嚷着要吃的小荷叶、小莲蓬汤!
喝一口,满嘴清香,登时解了油炸鹌鹑的油腻。
四菜一汤,好在量不大,薇歌又吃得极多。一顿饭下来,竟没剩下多少。薇歌吃得撑得慌,摸着肚子坐在椅子上不愿意动弹。
“不行了,不行了。”她撅着嘴巴说着,“再这样吃下去,我好不容易练出来的马甲线又该消失了。”
她站起来看看手表,“从这里到电影院不远,步行大约半个多小时,咱们走着去吧。”
曲岱没言语,她却拉着曲岱的胳膊,“要是步行得抓紧走,别耽搁进场。”
两个人出了西厢房,薇歌四下里瞧,不知道结账的前台在哪里。
出来个服务员,看见薇歌笑着说:“我们宋先生说了,难得遇见姑娘这样的知音,这顿饭免单。另外,宋先生还送给姑娘一张会员卡,提前两个小时打电话预约就可以。宋先生来了个朋友,不方便送您,请慢走!”
薇歌把会员卡收下,两个人还没走出胡同,就看见迎面过来个熟人。
“曲法医,夏助理,你们来这里吃饭?”
“宋姐,你也来这里吃饭?”薇歌吃惊地问着,这饭庄不好找,知道的人还不少。
宋茜听见这话笑了,“这饭庄是我爸爸开的,才经营一个星期,周末放假我过来帮帮忙。”
她父亲?宋先生?薇歌恍然大悟,这会子细细瞧宋茜的五官,倒是有些神情跟宋先生想像。人家都说一家子在一起生活时间久了,神态、语气、动作就会越来越像,所以才有了夫妻相一说,父母子女更是如此。
“我爸爸给你们打折了吗?”宋茜看见熟人照顾自家生意很热情。
“不只是打折,还给免单了。”薇歌笑了,“你爸爸儒雅、大方、博学,你真幸福!”
“我爸爸就是这样,只要谈得来就愿意亲自下厨。我要是猜的不错,他肯定是又做红楼里的菜了。打小他就爱给我做那些稀奇古怪玩意儿,我和妈妈都不喜欢吃。”宋茜嘟着嘴,虽然这样说,但是神情中流露出来的却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