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姑母说乏了,我们便提早回来了。”娄承业道。
他向父兄行完礼,又向几个门客拱了下手,转身往外走。
这时,娄知府喊住了他,“回来。”
娄承业只好转身,“父亲,可有事情吩咐?”
娄知府从桌上随手拿了本文书,递向娄承业,“我知道你厌恶政务之事,但谁又是天生的喜爱呢?你看你的几个哥哥们,哪个不是在跟着学?他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是什么都不懂,学了几年,才有今天的成绩。”
娄知府在和娄夫人聊天中发现,娄夫人之所以不喜欢五儿子,是因为五儿子是个混沌之人。
她不喜欢五儿子,连带着将五儿媳也不喜欢了。
也怪自己只忙于公事,将五儿子给疏忽了,让家人将五儿子养成了个纨绔。
好在他发现得及时,趁着五儿子年纪还不大,调教几年,总会有点出息的吧。
不然将来还不得被庐陵王耻笑?
娄承业听到学政务这三个字,头皮一阵发紧。
他最厌恶学文,他除了学得几个字,什么诗词歌赋写文章,他一窍不通。
看到那册子扉页上密密麻麻的字,娄承业的脑袋一阵嗡嗡作响,感觉呼吸都不顺畅了。
“爹,我……我看不懂文章。”娄承业一脸沮丧。
“看不懂学着看。”娄知府沉下脸来。
娄大公子接过那本册子,拍拍娄承业的肩头指着封面道,“承业,这是河工勘测文书,写了本州府的河道测量等数据,大多是数据,并非经史类的书册。”
不是夸夸其谈治国治天下的文章?娄承业看一眼大哥,接在手里看起来。
可不是么,别看开头几页写着密密麻麻的字,但内容写的却是镇安府的河道介绍。
什么河在哪里,河深多少,河堤多高,哪年发过水,哪年闹过干旱干涸过。河边住有多少人家,河流量是多大,能否跑船,与哪条河是相连接的。
只要不是写治国治天下谈大道理的文章,娄承业都能看得进去。
他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将河道写得如此详细,也是第一次知道,被世人说成是山城的镇安府,居然有这许多的河道。
娄承业捧着书册,坐在椅上认真地翻看起来。
娄知府看他一眼,会心地一笑,转身接着和门客部下谈政事去了。
娄承业的几个哥哥们,也在娄大公子的带领下,接着整理起娄知府的书信文书。
娄承业的脑袋,虽然不爱看经史八股,但天生对数字感兴趣,而且心算能力惊人。
在常人眼中,乱如一团麻的数据,在他的眼里,仿佛只是几条颜色不一的线,你缠我我缠你罢了,他能清晰地分个开头结尾丁丑子卯来。
才看了一刻时间,娄承业就说道,“父亲,这里的记录,有些问题。”
娄知府看到这本文书时,隐约觉得有问题,但他看了三天了,也让大儿子看了两天,仍没有发现问题。
他想着,也许是他常年看这些文书,脑子受到固定思维的限制,才会想不出问题所在,他看到娄承业这个从没看过文书的人,便有心想让小儿子试着找一找问题。
有句话叫旁观者清,果然,小儿子看出了情况。
“哪有问题?”娄知府忙问道。
娄大公子欣喜着走了过去,“你看出什么了?五弟?”
第512章 奖励(1)
“这里计算错了。”娄承业指着书册说道,“招一千二百三十五名民工,一人一天九十八文工钱,挑土方七十二天,一共付钱是八千七百一十四两一百六十才是,可后面却写着,付出工钱九千九百二十四两四百六十文,这里多了一千多两。”
“……”
“凿石料的工匠,一天工钱是一百零八文一天,请了三百二十二名工匠,干活八十二天,这里一共得花二千八百五十一两六百三十二文,却记录着付出三千九百五十一两六百三十二文,这里多记了一千一百两。”
“……”
“还有这里,共租用牛车骡子车驴车一百二十九驾,一天租用钱是一百三十二文一天,租用了五十九天,需共支付一千零四两六百五十二文,但记录的数字却是一千三百零四两六百五十二文。”
“……”
“还有这里,我记得赤峡河不到十丈宽,河深不过十来尺,河上的桥全都是些两丈宽的小桥,但造的桥却要花费石料一万三千五百块,难不成,这是用砖块造的桥?砖块怕潮,造桥用砖又绝无可能,但用石料,又未免太多了些。造桥的石料选的都是大块石料,宽度小于一尺,厚度小于一尺,长度小于两尺的石料不会采用。”
娄承业一笔一笔说着,惊得书房中所有人,全都朝他这里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