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茂不以为然,“不是还有老二和老三么?这两人,一没媳妇陪,二没孩子哄,理应帮着爹分担政务。”
柴娥英眨着眼,“这……,行吗?”
“当然行,我们哥仨之间,不分彼此。”
.
李兴茂决定带柴娥英回家去住些日子,柴娥英心中的心结解开,精神渐渐地好转了。
到除夕前一天,她已能起床正常出门了。
李兴茂劝她不要去赴宴,她还是坚持要去。
年不过完就回家,她担心公公不准,所以,这年前的夜宴,她得好好表现下。
李兴茂劝不过,只好加倍小心地陪着她。
好在三个孩子都很懂事,不怎么闹柴娥英。
尤其是果果,像大姐姐一样,监督着哥哥和弟弟。
一家人宫宴上,平静而温馨的吃席。
韦氏担心有人为难有孕的柴娥英,将一切敬酒全挡住了。
韦氏在王妃时,就为人泼辣干练,如今又身为皇后,身份最高,她如此呵护儿媳,没人再敢让柴娥英难堪。
。
除夕夜宴,在波澜不惊中很快就过去了。
次日,是祭天大典。
柴娥英也表现得不错,撑着身子,跟着李氏的皇室女眷们祭拜。
。
初二初三,所有人都要进宫陪韦氏,柴娥英没让李兴茂提回家的事情。
一直过了正月十五的花灯节,李兴茂才向李伯暄提起这件事。
李伯暄看着李兴茂,“老大,是你想回村吧?”
李兴茂窘着脸,“儿子和娥英都想回去看看。”
李伯暄看着这个大儿子,抿唇不语。
大儿子从小对政事就不上心,别看他这几月,每天不辞辛苦的进宫来帮着批折子,那眉眼中浮着的厌倦情绪,可是藏都藏不住。
知子莫若父。
李伯暄拍拍李兴茂的肩头,“去吧去吧,打算住多久?”
“一个月。”李兴茂想了想,说道。
他其实想住得更久一些,至少等到种子下地再回来。
李伯暄没有反对,“朕同意了,不过,准你回去,并不是准你回去玩,镇安府的田地太少了,学堂也少,当时我们一家只忙着顾生计去了,没有太多时间去查访这些事,你去了镇安府府,想法让当地的田地增收起来,朕准许给他们减一半的田税。”
李兴茂高兴道,“知道了,父皇。”
不少人因为田税重,干脆不种地了,或是将田地送与秀才家或官员家,他们宁可去租,也不肯自己种。
如此一来,地里的收成就少。
李家人到了桃花村时,能在那里开垦几十亩地,并非村里人遗漏忘记了开采,而是田税重,没人愿意多开采。
李家当时敢将田开采多,是因为有里正帮忙记数,只记了一半,后来又有李县令的减税,再后来,娄知府直接下令不收李家的税。
.
李兴茂和柴娥英,带着孩子们,在正月十八这日启程回镇安府。
除了李玉玟和李玉恩身子重没有来,李玉竹两口子和娄承业还有裴慎言都来相送。
李兴盛和李兴安更是催着李兴茂,“早些回来,父皇分给你的那些折子,还是你亲自批为好,我们哥俩只是代劳!”
李兴茂朝两个弟弟拱手道谢,“辛苦弟弟们了,哥哥一定早日回京。”
只是,他将话说得豪爽,一直到了次年的夏天,汇报柴娥英生了个女儿时,李兴茂却在信中说,他想在村里陪妻儿们过完余生,不想回京城了。还说,拜托两位弟弟帮着处理好朝中事务。
李兴盛和李兴安看到信,将他骂了好久。
知道消息的李伯暄,倒是很平静。
儿子不愿为皇家人,他也没办法呀,说实话,他也想跑掉。
很多时候,他都怀念镇安府村里的花花草草,怀念那学堂里调皮的孩子们。
李兴茂说,李家人离开后,村里又找了个夫子,代为上课,也不知那位夫子能不能管好学生们。
那些个孩子,连宋夫子都管不好,只有他能管得他们服服帖帖。
还有学堂前的那片水塘,现在该清淤泥下莲子了吧。
还有几个常去找他说话的老农,还会不会去学堂那里坐坐?
如今,这些都成了过去式,只能在梦里想想了。
李兴茂不肯回京,李伯暄无法,只得给李兴茂封了个逍遥王的封号,将整个镇安府都赐给他为封地。
大儿子不想当皇家人,跑了。
太子之位不能缺。
李伯暄将目光盯在了二儿子和三儿子的身上。
李兴安料想到会有这一天,从小到大不爱看书,更不想写字的他,要他当太子管政事,还不如叫他出家当和尚呢。
当和尚是不能当的,那就找别的借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