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学堂的课程,每年有三个学期,从六月开始,因此你要补将近半年的课程。大家都是第一年入学,我把这一整年的课本都给你,希望明年的六月可以看见你。”谢灵誉温声说。
“嗯!”达奚允晴接下厚厚一摞书,宝贝似的小心翼翼装到书箱里。
谢灵誉心情复杂地笑笑,说:“雪停了,大家做热身运动,今日的体育课我们堆雪人罢!”
此话一出,孩子们欢呼一声,立刻穿戴严实,愉快地跑到院子里列队。
热身过后,每个孩子都拿了小铁锹,争先恐后地把雪铲成一堆,然后再用力拍实。
堆雪人并不容易,没点技巧很难成功,孩子们都还小,连雪人身子都没堆完,就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
谢灵誉怕他们着凉,于是让孩子先去殿内烤烤火,剩下的部分由他和崇文馆众侍卫一起完成。
孩子们趴在窗口,看着雪人一点一点成形,都兴奋得不得了,暖和够了就又一次溜了出来。
“来了来了!胡萝卜借到了!”一个宫人从外面匆忙跑回来,高声呼喊。
雪人怎能没有长鼻子?这是谢灵誉特意差她到典膳内局借的胡萝卜呢!
“真好啊!若是可以把雪人带回廉昇就好了!”洪昼林轻轻抚摸着雪人,感受着手心里的冰凉。
廉昇太热了,从不下雪,第一次见到雪就是来到苍柘以后呢!
可惜就连每年从北地取冰都极不容易,更遑论把雪人带回廉昇了。
在外面玩雪又冷又累,到了下学的时间,孩子们全都没了力气。
但是一想到典膳内局的美食,却又要打起精神,排队走过去。
冬至有雪来年旱,姜翘看着外面的积雪,多少有些忧心。
古人无法准确监测天气的变化,而二十四节气作为历法的补充,极大地影响着农事的进行,与其有关的经历千百年总结下来的俗语,自然也都有一定道理。
尽管明年无论旱不旱都不影响姜翘一个吃公粮的,但是无数普通农民要在灾年活下去绝非易事,她难免心生怜惜。
“羊骨汤好了,饺子也都包完了,等孩子来,就可以下锅煮。”宋如羡说着,给羊骨汤撒上葱花,盛到小盅里。
姜翘也回神,揭开锅盖,看了一眼汤色红亮的铁锅炖鱼,然后掀开一旁一个盆上盖着的湿布,熟练地扯了扯里面湿度很高的玉米面团。
双手摆弄几下,姜翘就扯下一块面团,拉成略有些不规则的圆饼,“啪”的一声贴在了铁锅上,一半饼子在锅壁上,另一半浸在铁锅炖鱼的汤汁里。
如此反复,这一块面团就全都贴了上去,姜翘洗洗手,又盖了锅盖闷着。
外面传来嬉笑声,姜翘扭头道:“下饺子吧!”
今日有五种馅儿,为了避免弄混口味,不同馅儿的饺子用不同包法,而后还要分锅煮,就不会弄混了。
像白敬禾那样抢人食物还浪费掉的孩子绝无仅有,但这群小孩哪一个不是金尊玉贵?混着煮万一让谁不愉快了,那都免不了麻烦。
饺子煮起来很快,孩子们进屋洗手,刚落座没一会儿,一盘一盘白白胖胖的饺子就摆了过来。
与此同时,姜翘也揭开锅盖,一个一个取下贴在锅壁上的玉米饼子,又盛出炖得极香的铁锅炖鱼。
“哇!这是什么?”梁劲松好奇地问。
玉米饼子有一半泡在鱼汤里,看着不美,但它一面微焦酥脆,一面柔软金黄,一瞧就很特别。
“这是铁锅炖鱼贴饼子,这饼子由粗玉米面制成,健康又顶饱,吸足鱼汤后格外香!”姜翘介绍道。
言风棠喜欢吃鱼,她率先尝了尝这铁锅炖鱼。
鱼肉表皮已经完全松散软烂,轻轻一夹,外面的红油就流到了内里洁白的鱼肉上,而鱼肉的纹理清晰,如同蒜瓣一样光滑漂亮,放入口中,能够被嘴唇抿成泥。
炖鱼要花上很长时间,不能随意翻动,也不能中途加汤,一定要添水之后一口气炖到最后,这样就一点儿腥味也没有,只有浓郁的鱼香,让人口齿生津。
崔雪娥倒是看中了玉米饼子,她先咬了一口没有吸饱鱼汤的那一边,颗粒分明的饼子微微有一点韧劲儿,尽管玉米面粗糙,和柔软的白面不同,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吃到软趴趴的另一半,鱼汤藏在玉米饼子的孔隙里,让饼子湿润柔软,在口中轻易就能碎掉,香得出奇。
如此费工夫的铁锅炖鱼贴饼子,广受孩子们好评,但是冬至这样的日子,又怎能少得了饺子?
明明都是水饺,但姜翘调的馅儿就是比旁人调得更好些,肉又弹又饱满,油与老汤混进去,香而不腻,就连水饺皮也似乎更光滑弹软些,每一口都是最好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