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桌都散了。
匡老师把过年那会儿李建明拿出来的牌整理好,收进了柜子里, 等着下回过年过节的时候再拿出来。
过完元宵也是学校开学的日子。
匡老师在元宵节之前就把想法跟庵堂那边说了,那边也很高兴, 本来就在考虑这个事情,毕竟也不能让那孩子每天上下学还得上山下山的跑。
有匡老师的提议,就让那孩子上学的日子住在匡老师家里,吃饭也在这边, 周末的时候回庵堂那边。
所以元宵节一过完, 李衡安就把那孩子给送过来了, 一起送过来的还有一些蕨菜之类的,送给匡老师跟老李吃个新鲜。
李衡安不只是给两个老人带了东西,还给唐似也带了吃的。
是一大包的肉干和红薯干。
虽然平常唐似不缺肉吃,不过肉干的口感有点不大一样,给她当零嘴吃她很喜欢。
唐似趴在那里啃肉干的时候,李衡安就坐在旁边,拜托唐似也帮忙看顾着一点这个小孩。
他也是庵堂里的大家养大的,其实也上过学,那时候条件可没有现在这么好,村里的学校破破烂烂,碰上下雨下雪就上不了课,雨小点还行,校长就拎着一根竹竿挨个教室跑。
哪个教室漏雨了就进去用竹竿顶顶瓦片,把旁边的瓦片顶过来一点,堵住漏雨的地方。
雨大点就管不上用了。
“我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一共换了四个地方。”李衡安怀念起那时候的日子,“一直到我上五年级了,才有个正儿八经的学校能够让大家安心上课,不过我这人打小就不喜欢读书,上完小学就自己不乐意再去上学了。”
索性跟着师父到处跑,给人做法事。
唐似心想,那万一这个孩子也不喜欢上学呢?
就听见李衡安道:“要是这孩子也不喜欢上学,那他想去学点其他的也行,反正只要有能养活自己的本事就行了。”
李衡安自顾自的说了一会儿话才离开。
以前村子里有一个幼儿园,是一个老太太自己弄的,老太太也念过书,成绩好,她还有两个哥哥,家里供不起三个孩子上学,就让她辍了学。
大概是心里始终有个念想,后来老太太自己在村里弄了个幼儿园,附近几个村子的小孩几乎都是在她幼儿园里出来的。
可惜老太太现在年纪大了,已经没有精力再去管小朋友了,再加上镇上办了个幼儿园,她的幼儿园就没有再办下去了。
镇上的幼儿园每天早上会有车子来接小朋友,唱着歌,远远的听见歌声,唐似和阿黄就会把那孩子送到路边,等他上了校车离开,他们才转身回去。
下午到点的时候,在路边等着校车的就多了一条大黑狗。
有了一个孩子之后家里果然就热闹了很多,尤其是每天下午这孩子一边抄写作业一边大声的读,偶尔匡老师还会拿出老花镜带上,拿着他的课本考考他。
家里就更热闹了。
唐似还听见匡老师夸他是个念书的好料子,等下半年就可以直接去上一年级了,到时候肯定能跟得上课。
过完元宵节的时候,老李的水果摊就又营业了,唐似和大黑依旧会跟着他一大清早去县城的水果市场,然后回到镇上。
只是偶尔,老李会带着他们一起去街口买一串烤火腿肠或者一个小蛋糕,用袋子小心收好,唐似知道是给那个小孩买的。
虽然匡老师总念叨这些吃多了不好,可老李偷偷去买她也无可奈何。
下午的时候,老李会拦住从村子里经过的摩托车,那辆车子后面有一个箱子,里面装着热乎乎的包子馒头芝麻球。
还有一种饭团,唐似不吃不知道啊,有一次老李买了她吃过才知道有多好吃,明明里面一点肉也没有,只有一些豆子玉米,但就是能吃出来肉香。
她很喜欢,比肉包子还喜欢。
于是每次那辆摩托车要从村子里过去的时候,她会跑得比谁都快。
还不忘叫上老李。
毕竟得让老李付钱嘛。
老李今年过得比往年都要清闲,除了水果摊的生意,家里的地今年基本上就没有收拾了,只有离家门口比较近的那块地还种了东西。
都是些辣椒小葱青菜之类的,种了自己吃。
往年他专门种玉米和地瓜的地儿今年都承包给了别人。
“要拎不动锄头咯。”老李摸着自己那条受过伤的腿,笑呵呵朝唐似感叹。
唐似觉得挺好的,尤其是七月那会儿,天气热得她根本不想动弹的时候,下午她和老李他们趴在小卖部那边听大家闲话家常。
听见村里一个老头上午出去锄地,结果热得两眼发黑,一屁股坐在了地头差点没起来,还是撑着一口气从旁边揪了几颗西红柿吃了才缓过来一点,不然倒在地里都没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