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这个村子,候机时上网搜“海岛冷门”,在页面最底下一条。
“你之前冲过吗?”小年轻问。
叶旎摇头。
“那也好办,这边有冲浪俱乐部,有几家教练很厉害,参加过好多国际比赛,我可以给你介绍。”他开心的把叶旎归为冲浪爱好者后,滔滔不绝的介绍起来。
半月湾因为得天独厚的海域地形,近几年吸引了国内不少冲浪爱好者汇集于此,但在海岛众多以景出众,海景酒店扎堆的海湾里,这里的配套设施开发并未跟上,整个海湾还保留着原始渔村的形态。
除了冲浪相关的物品,这里甚至找不到一家像样的大型超市。
不过,也恰好因为备受游客冷落,这里倒成了浪人们的乌托邦。
“这里的浪况一年四季都很好,我们国家队的训练基地就在这附近。”
说到这里,小年轻表情有点小骄傲,“国内最厉害的冲浪大神都在这里。”
之后的几天,叶旎每天睡到日上三竿,错开早餐时间下楼,老板留意到她的作息,每次都会给她留一份早餐。
不过民宿只有早餐,午饭晚饭还是得出去吃。
小年轻给她介绍了 3 个饭馆,建议她可以轮流换着吃,但叶旎只去了最近的一家,就在民宿大门正对面。
在第八次站在对面这家餐馆门口时,老板先她一步开口,“还是老两样打包?”
“嗯。”叶旎点头。
五分钟后,她提着餐盒回到民宿,进门就被前台的小年轻看到,“姐,又吃张哥家的?”
“嗯。”
“你连着吃了四天,不腻吗?”小年轻好奇。
叶旎摇头,径直上了楼,留小年轻自己嘀咕:“张哥家这么好吃?我怎么没发现?”
好不好吃说不清楚,点这两样纯粹是因为出菜速度最快。
但连续八顿都吃同样的东西,再好吃也该腻了。
叶旎坐在桌前,沉默的看着打包盒里的饭菜,房间安静到落针可闻。
她慢条斯理的撕开一次性筷子的包装,在饭菜里扒了几口,就放下了筷子。
味同嚼蜡,已经吃不出味了。
她叹了口气,起身去冰箱里拿了一瓶汽水,咕噜咕噜一口气闷下去。
饱了。
然而隔天中午,她还是毫无悬念的出现在张哥家店门口。
偏偏今天还吃了个闭门羹,饭馆门上贴了张告示——家里有事,歇业一天。
薄薄的一张报纸,像是被随手撕下来,边角极其不规整,细看上面还有几滴油点子,在风里一掀一掀的。
叶旎无奈返回民宿,找前台问这附近哪里还有吃饭的地方。
“你终于想通啦!”小年轻笑得开朗,“其实有一家还不错,我上次给你说过,陈阿姨炒菜。”他引着叶旎走到门口,指着右手边的小路,“你沿着这条路走到头再左转,看到一家大门两边墙上贴着福娃和春联的,就是他们家。”
叶旎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皱了皱眉,“有多远?”
“最多十分钟。”小年轻答。
叶旎没说话。
小年轻见她迟疑,笑说:“姐,你来都来了,天天在房间里呆着多没劲,就当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呗。”
十分钟后,叶旎站在陈阿姨炒菜店里点餐,刚从兜里掏出现金,老板娘从后厨里出来,抱歉的解释道:“打包盒用完了,你要是不赶时间,就在店里吃吧?”
没由来的一阵心焦迅速涌上心头,她回头望了望身后的店门口,纠结着要不要先回去。
肚子又不争气的饿得前胸贴后背,一直咕咕叫个不停。
她环顾店里,除了几个上了年纪的服务员阿姨,只有两桌正在吃着的大叔大婶,好像没有人注意到她。
犹豫了几秒,还是挨不过肚子饿,妥协的催促道:“那就在这里吃,麻烦快一点。”
等菜的空隙,她坐在靠墙角的座位,时不时的探头瞄向店门口。这个时间点,街上人不多,估摸着赶紧吃完回去,应该问题不大。
不到半刻钟,她快速扒完饭,离店原路返回。
路过一家杂货店门口,几个目测十几岁的年轻人,正坐在门口打着扑克牌,其中一个许是被她这“全副武装”的打扮吸引了注意力,眼神落到她身上后就再也没挪开。
他稀奇的瞧着,还不忘轻声提醒身边的其他几个也一起看。
叶旎敏感的神经顿时察觉不妙,心瞬间揪了起来,脑内想逃离的想法还来不及做出指示,身体已经本能右转,毫不犹豫拐进了旁边的巷子里。
自建的居民楼房高高矮矮的错列着,不时传出电视节目的嘲杂声,混着小孩的哭闹。
叶旎疾步走着,双腿快速交替,顾不得小腿肌肉发酸,在巷子里七拐八拐的胡乱穿梭,不知道要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