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似乎悟出了什么,于是忽然不忍心再去看对面的老鬼。张懋丞说,手上没个几千条人命,是不会被那两样神物鞭笞剪绞千年的,可欠下那些人命的,究竟是谁呢?
她垂目忍下热泪,想起了杏花台陪葬的冤魂,他们的冤和债,终须有人来还,那个人,又该是谁呢?想着想着,热泪终于盈眶,于是更不敢抬头,生怕被他瞅见……
***
车行七日,无风无雨,只是走至章台城外时,马车的一条车辕却不知何故断掉了,二人于是只能下了车,步行进城。
彼时车已行过碧山,阿申走至城门前忽然滞了脚步,转身去望山头上,那被轻风拖曳出千条万条的云丝,怔了片晌后,方又转过身来,负手朝阊门走去。
东方既白知他非不得已,是不会离开碧山的,她虽没有问过他因由,却能揣度出来,他,是在等待一个人,一个远行未归的人,一个一去千年杳无音信的人。
念及此,她也回头朝那如碧如洗的山林望去,此去京都将近半月,莫说老鬼,就连她,也难免思念那山中林石清涧,岁月静好,甚至,连那个碎嘴子的张懋丞也偶尔会从脑海里蹦现出来。
可方一回头,却见大群的雀鸟从山林中飞出,在如蝉翼般微弱的夕光中,散落至天际那头。
东方既白心头一沉,凭生出几丝寂寥之意,于是加快脚步,朝前方衣袂飘飘的身影追去。
阊门外面站着个人,本还在不耐烦地擦着头上的热汗,看到阿申和东方既白,却陡然变了脸,面带笑意朝两人迎来。
“山君,东方姑娘。”况尹疾走如风,心中的快乐全部写在脸上。
“况公子。”阿申看看况尹,又看看阊门外,那个临时搭建的棚子,和棚中摆放的桌椅凉榻以及各色吃食,笑问,“公子在此处候了多时了吧?”
况尹红了脸,觑一眼东方既白后,抓着头讪笑,“也就是这几日,东方道长说你们大约半月就会回来,我数着日子,提前几天在这里等着。”
说完见东方既白也涨红了脸,便连忙把目光从她脸上移开,转身走在前边引路,“我备了些冰镇的果子,山君和姑娘长一路辛劳,过来用一些吧。”
“况公子,”东方既白叫住况尹,“你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只是,我们如今还有件急事要办......”
“我同你们一起去。”况尹想也不想便答道,说罢,又觉自己太唐突了些,于是赶紧找话掩饰,“反正我现在也无事可做,或许,还能帮上些忙。”
***
宜兰巷中,枣树还在,只是已经老得生不出叶子开不出花,只余下弯曲交错的枝娅,向空中招展出特有的质朴风姿。
东方既白站在院外,朝里面那间四四方方的小院看了半晌,却依然没有勇气迈进去。直到一只燕子从夜色中钻出来,扑棱着翅膀落在屋檐下泥土和草根筑成的小窝中,她才舔了舔唇,抬脚迈进门槛。
一切似乎都没有变,除了屋瓦上多出的杂草,和因年久失修,而塌了一半的水井的井沿,这里的一切,都还维持着原貌。她甚至怀疑,连檐下燕巢中,那几只张着嫩黄的小嘴嗷嗷待哺的雏燕,也是记忆中的那几只曾让她心生妒意的小鸟,虽然她明知这根本不可能。
“东方姑娘,这儿就是你家?”况尹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家?她的心被这个字刺痛,指着檐下的燕巢,“现在,它是燕子的家了。”
况尹没听出她语气中的落寞,撩袍走进院门,四下一看,轻声嘀咕着,“若是休整一番,多添些家当器具,再栽种些花草,倒也比碧山那间道观强些。”
说着定睛看她,询道,“我明日便让人来将这院落打理一番,姑娘觉得如何?”说罢低头,赧笑着加了一句,“姑娘从此便多了个容身之处,此地,离况家也近些......”
“我不住这儿。”东方既白想也没想便硬顶了回去,见况尹怔住,方才觉察出语气中的生硬,于是笑着说,“不必了,这里年久失修,整理起来还怪麻烦的。”
况尹看见她笑,便也放了心,忙道,“不麻烦,我多叫几个家丁,也就是十几天的事情......”说罢,见东方既白似还是不愿,方才后知后觉问了一句,“姑娘,难道不愿离开碧山?”
“不是因为这个。”
口中虽反驳着,东方既白脑海中却忽然闪出一段记忆来:她刚到碧山时总是哭,老鬼被她吵得不耐烦,便拎她到山头去数树,不仅要她数清数量,还要把每棵树各取出一个名字来。
老鬼说,不做好这件事,便不许她吃饭,东方既白最怕饿肚子,所以只能吸溜着鼻涕逐棵数过去,数忘了,便从头再来,搞混了,就一一做上标记……可数着数着,她发现自己逐渐把伤心抛到了脑后,心里的疤痕也似乎在山中被拖长的岁月里渐渐浅了,淡了,到最后,虽然它还匿在心底,但不刻意去想,她便记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