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轻轻叹息:
“如果有一天紫砂文化真的消失了,那也它的命数。人是很难改变命运的,人能做的,最多只是改变自己,就这个,都难倒了大部分的人。、”
林岁夏愣了愣:“你怎么和我爸说的一样的话?”
吴英认真地看着她说:“小夏,紫砂文化为什么能流传下来吗?”
“为什么?”
“不要看紫砂文化是一种慢生活慢态度,但有时候,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林岁夏的嘴里不断回味着这句话。
吴英见林岁夏在沉思,也没再打扰她,像往常一样去了面馆。
林岁夏一边喝粥一边思考,真的因为是她太着急了吗?
想一条视频就爆火,确实未免太过天真。
可是究竟怎么能让给账号火起来,把这种紫砂文化推广好呢?
没有头绪。
林岁夏吃完了早点,又躺回到床上,她甚至都没有心情去工作室。
她的阳台上有一把品质很差的紫砂壶,是她小时候林韬送给她的,准确地说,是她问林韬要的。
这把紫砂壶做得品质不太好,当时林韬是想销毁扔掉,但林岁夏却很喜欢,因为当时她想养一只蛐蛐,正找不到合适的罐子,于是恳求林韬把壶给她用。
林韬却说不行,他不允许这种品质的紫砂壶还留有,这样会砸了他林氏紫砂壶的招牌。
但林岁夏哀求地说她是用来当蛐蛐罐,林韬听后更不愿意了。
在他的认知当中,紫砂壶只能用来喝茶,当蛐蛐罐简直是对他的手艺和他信仰的紫砂文化的一种侮辱。
林岁夏还记得当时难过地哭着说讨厌他。
可是没有想到第二天她放学回来,发现这个紫砂壶就放在她的阳台,里面还有一只原本装来矿泉水瓶里的蛐蛐。
现要蛐蛐早就不在了,可林岁夏看着这只品质很差的紫砂壶,又从床上坐了起来。
第103章 不要急,也不要怕
来到工作室时,林岁夏发现林韬和周奇又在自各忙活。
她也坐到了自己的泥登前,继续没有完成的天际壶。
林岁夏知道,蛐蛐不在了不重要,紫砂壶的品质不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紫砂壶还在,不管过了多久,以什么方式,它都不会消失。
所以,她也不能停止。
不知道是不是这一个暗示,林岁夏反而发现自己的心在比以往时候还要静。
做壶盖做壶钮做壶把做壶嘴……林岁夏用工具耐心地按林韬教的办法一点一点完成。
这些过程她不再追求速度,精益求精,花了不少时间。
直到老唐送来午饭,她才停下来休息。
“是不是视频效果不太理想?”
吃完了饭,周奇悄悄问她。
听到周奇的话,正要走出去的林韬身形一滞,林岁夏见状,只是对周奇摇了摇头。
“没事。”
如果是以前,她一定和周奇多探讨一下,但今天她并没有过多解释。
林岁夏坐回泥登,继续完成开始将做好的壶把和壶嘴装上。
周奇见状,也没有再多问。
他特意拿出手机看了看林氏紫砂壶的账号,数据确实不太理想。
周奇原本有点担心林岁夏,但看她做壶的状态又觉得自己多想了。
窗外的风吹进来,林岁夏正好抬头,吹起她的刘海。
如果林岁夏能看到自己这一幕,一定会惊讶,这是她从未有过的恬静。
精修是需要耐心和静心,林岁夏手握工具,全心全意地精修壶把和壶嘴的连接处,直到最后,整个天际壶的生胚完成。
这把壶林岁夏做了两天,不算太慢,也不算快。
等待烧制的时间,林岁夏又拿出一块紫泥。
这一次,林岁夏准备做一个巨轮珠。
林岁夏没有拿给林韬看一下自己的这把壶,进步与否,她现在不太关心,她只想将自己沉浸地在做壶的过程当中。
因为林岁夏发现,这也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巨轮珠又名具轮珠,乃古典传统器型,盛行于清末,尤其出口日本很多,之后又风靡台湾茶界。
此款壶型,设计原意本就是实用器型,大口盖便于倾倒茶渣,直流炮口出水爽利。拿捏把握,壶盖摘拿,都方便自如。尤其古时人泡茶之余,爱把茶壶捧于掌心,摩挲把玩,此类圆形壶,小巧方便,更是适合。
有别于晚清传统紫砂制器对均衡造型和精致工艺的追求,具轮珠在造型上多呈现出“不对称、不规整、不均齐”的“粗放”特征,工艺上亦多呈现出刻意明接、不事修坯,有意弱化和省略诸如明针修饰等宜兴传统制壶精加工工艺的“去工艺化”倾向。散发出与同时代紫砂制器迥异的“未完成、不完整、非完美、非永存”的东瀛审美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