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赵禝本是想着让冯良自己在外面吃点饭再回去的,毕竟这里是沈府,他不可能自作主张让冯良留下来吃饭,但沈清安都开口了,他也就没什么顾虑了。
“你清安姐都开口了,你就留下吃顿饭吧,你放心,不和县令他们一起的,快进来吧!”
冯良最终还是和他们一起进了县令府,来县里这么多天,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县令里面是什么样子。
没有想象中的富丽堂皇,只有清新雅致,花园里种的也不是什么名贵花草,全是挂满果子的果树,地上布满了小野花。
他整个人都松快了许多。
沈清安见他一直盯着那些果树看,有些骄傲道:“这些树可都是我种的,这两年收成极好。”
说着她吩咐下人找些已经成熟的采摘,“等会儿回去的时候你带着,我让他们分成两份,你留一份,另一份你帮我送到王大哥哪儿,也让孙大娘尝尝我种的果子。”
听到也要带给王大哥,冯良没有拒绝,轻声说好。
几人走到前厅时,刚好碰到沈鹤峰跟前的人前来说让他们赶紧吃饭不用等他们了。
沈清安吩咐人把菜送到他爹书房,这才坐下来招呼大家吃饭。
赵穗儿看了一眼饭桌上没有朱梓禾于是便问了一嘴,沈清安笑着解释:“哞哞不是又大了些,最近调皮的狠,还不让乳母抱,黏嫂嫂黏得紧,所以我娘直接让嫂嫂在自己院里吃饭,也省得她一来一回累的慌。”
“原来如此,我就说今日怎么没见到梓禾姐姐。”
吃晚饭冯良就拎着两篮子果子回去了,赵禝看店里如今也不忙,就和梅星沅商量了一下,两人一起会书院去了。
乔老看到赵禝,撅着胡子轻哼了一声,“老夫还以为你已经忘了这迦南书院里还有个老头子了呢!”
“衍之怎会忘记,只不过想着先把店里的事情大力好了,再来书院和老师潜心学习一段时间。”
乔彧摸了摸自己的小胡子,看着站得端直的赵禝,问他的打算,“再来书院学习一段时间,打算学到几时?又打算几时进京呢?”
赵禝想了想,答道:“原先是打算年前在书院学习,过完年就准备走的,但如今这情况,怕是要晚些才能来书院了。”
乔老眉头顿时皱了起来,担心地问道:“可是家里出什么事了?”
赵禝摇头,神情有些凝重,“不是家里,是济昌,昨日方才知晓,济昌闹蝗灾了,如今陵凌县也出现了少量蝗虫...”
赵禝话还没说完,就听乔老轻声道:“莫非三十多年前的场景又要重现了?”
“老师,三十年前,发生什么事了?”
作者有话要说:
解决蝗灾的方法参考百度徐光启《除蝗疏》以及又油化物除蝗虫
第72章 救济粮
乔老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阴沉沉的天色,伸手摩挲着窗上的旧纹,一开口,沧桑感扑面而来。
“三十四年前,那时华容才刚五岁,老夫还在朝中任吏部侍郎,老夫当初也算是年少有为,不到三十岁就已是正三品官员,但树大招风,老夫虽得先帝另眼相看,在朝中却根基不深。”
乔老说着深深地叹了口气,“那年济昌也是闹蝗灾,此事本不该落到我身上,但当时朝中官员正因为立太子的事站队,我迟迟没有表态惹得两位皇子都十分不悦,于是济昌之事便在朝臣合力之下,落到了我身上。”
听到这里,赵禝忍不住问道:“老师在迦南书院任职也有三十多年了,难道那时就...”
乔老微微点头,“我带着朝廷的救济粮赶到济昌时,已是饿殍枕藉之景,甚至有的人家,已经开始易子而食,我们带着救济粮过去,首先得到的不是感激,而是怨恨。”
说道这里,乔老的眼眶已经布满了泪水。
“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地站在我面前,神情麻木地问我,为何不能早点来。我在济昌停留了近一年的时间,看着济昌百姓一步步振作起来,看着济昌从被蝗灾糟蹋的不成样子,又变为一片葱绿,在这一年间,我一遍遍地问自己,当初日夜苦读入朝为官究竟是为了什么,直到在离开济昌回京之前,我回书院探望恩师,他的一席话,让我决定辞官。”
乔老缓步走到书架前,看着这些史书古籍,继续回忆道:“恩师当时听了我在济昌所思所想,笑着问我,你若是现在高楼之上,可还能看得到地上的人来人往?我说自然看得到,他又问我那若是在高山之上呢?还看得到吗?”
说着,他看向了赵禝,“若是你,你还看得到吗?”
赵禝摇头,“登到高处俯视下方,自然是看到不细微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