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走到某处,所有摊贩都消失不见,来往的行人也脚步匆匆,就算说话也压低了声音,像是一条喧嚣的河流被人用刀砍了一截。
姜凝跟着柳明安走在突然就冷清了下来的街道上,内心疑惑不解,直到看到一座宽大宅邸,上面朱红色的匾额上写着方方正正“宝吉县衙”四个大字,姜凝这才明白过来。
这里是官府,衙门肃静,不容喧闹,在这个时代,民畏官,当官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属于特权阶级,自然是要避而远之。
衙门外一左一右站着两个佩刀的捕快,门口放着一面大鼓,姜凝只扫了一眼就收回了目光,跟着柳明安走出了这一段路,再次踏入闹哄哄的集市。
“这里不是灵山镇吗?为什么宝吉县的衙门设在这里?”姜凝问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宝吉县下面管辖六个镇,分别叫灵山、灵水、灵云、灵风、灵星、灵月,按照本朝律法,县衙门不可固定在一处,每个镇轮流驻守五年,现在正好轮到我们灵山镇,再过两年就会搬到灵水镇。”
姜凝懂了,这个制度现代也有,就是为了防止官府在一处待久了,形成自己的势力,老百姓只知知县大人,不知皇帝。
“那逢五赶集是只有官府在的那个镇才有吗?”姜凝又问。
“并不是,赶集的习俗是一代代传下来的,你现在看到的这些人,也不全是灵山镇的。” 柳明安看姜凝神色困惑,耐心解释道:“宝吉县几个镇离得不远,有些做生意的会互相走动。为了方便交易,避免时间冲突,每个镇赶集时间是错开的。六个镇分别在三、五、六、七、八、九赶集,咱们灵山镇就是五。”
姜凝还想再问两句,柳明安停下脚步,指着一块随风翻飞的蓝色旗帜对她道:“姜凝,福生酒楼到了。”
第30章 酒楼卖兔,得银一两
福生酒楼是灵山镇最大的酒楼,老板洪福生,是个会做生意的,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官家贵人,走进他店里,他都笑脸相迎,不轻慢不谄媚,有礼有节,任谁也挑不出个错来。
此时尚未至巳时,福生酒楼没有客人,几个店小二来跑来跑去拖地擦桌子,柳明安带着姜凝径直走了进去。
“哟!客官,我们还没——”最先看到他们的店小二招呼打到一半,眼尖地看到柳明安手上提的兔笼子,连忙改口:“这位小哥是来卖兔子的吗?”
柳明安点点头。
“哎!这边请,这边请!”那小二停下手头的活计,在前面引路。
福生酒楼之所以成为这灵山镇第一酒楼,除了服务周到,酒菜味道好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擅长做野味。
老板洪福生本身就是个爱吃野味的人,专门花大价钱请了个会做野味的厨子来。许多年前这店刚开张的时候洪老板就说:“各位父老乡亲,以后抓到兔子逮到蛇,还有什么鹰啊雁啊斑鸠麻雀竹鼠呐,尽管往我福生酒楼送,我洪某人绝不会亏待大家!”
但灵山镇虽然山多,专门打猎的却是没有的,顶多是运气好碰着了蛇啊,野兔野鸡,或捡着了受伤的老鹰大雁之类的,拿到这里来换点钱。因此,来福生酒楼吃饭的,也不是顿顿都有野味吃,也得讲缘分。
店小二领着他们二人走到后厨,几个人忙得热火朝天,剥蒜、洗菜、切肉、砍骨头、洗锅、刷碗、炸丸子,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于耳。
店小二停下脚步,看着兔笼子,一脸喜色:“哎,小店好久没收到野味了,你们一下子就送来三只兔子,老板肯定高兴。这三只兔子一看就肥,你们两口子真有本事!”
柳明安被“两口子”这三个字吓了一跳,刚张嘴想解释,又见店小二转过头,朝着某处扯着嗓子喊:“高大厨,高大厨,有野味来咯!”
姜凝看到几米之外一个正在“噔噔噔”切土豆丝的中年男人抬起头来,目光扫视了一圈,落到他们三人身上。
“等一会儿啊!”那个高大厨对着他们这方向喊了一声,重新低下头,手下的刀切得愈发快速,几乎都要出现残影了。
大概两分钟后,高大厨把剩下几个土豆全切了丝,用刀把菜板上堆着的土豆丝赶到面前的大木盆里用清水泡着。接着从另一旁的水缸里舀了一瓢水,把菜板菜刀冲洗干净后靠墙边沥着,自己也跟着洗了个手,一边在围裙上擦干手,一边往姜凝他们这边过来。
“小哥,姑娘,久等了,不好意思啊。”
这位店小二口中的高大厨为人谦逊亲和,一走到柳明安和姜凝面前就先抱拳致歉,人看着胖乎乎的,大腹便便的,笑起来十分和蔼,让人生不出半点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