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说去,多少历史,都可以用这短短的两句话概括。
难怪吕雉一反从前的行事作风,对于天幕神谕中已经预言的未来“反王”都没有赶尽杀绝,反而是将他们留在长安“学习”。
因为她明白,只要分封制存在,诸侯王存在,那么地方诸侯与中央皇权之间的矛盾就会一直存在。
强干弱枝时,诸侯王自然会奉从中央,而中央皇权也会设法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可一旦主弱臣强,形势倒转,他们便会趁虚而入,尤其是刘邦分封的还是同姓诸侯王,这些原本都是拥有皇位继承权的诸侯们,岂能错过问鼎天下的机会?
这对矛盾,是从分封制定下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存在,只能因为情势变化而短暂平衡,却会随时崩溃成你死我活的局面。
就算吕雉现在杀了刘濞和刘肥父子,还有其他的诸侯王存在,起异心谋反作乱那只是早晚的事,根本无法杜绝,就算换了吕氏上台,吕姓诸侯王,也不会甘于自守一地,同样免不了纷争。
所以吕雉在正式临朝执政后,不急着称帝,先种地,让百姓能够吃饱,能够安稳生活,繁衍生息。
然后才开始办学开蒙,逐步削减诸侯王势力。
从刘濞到刘肥,她是真的一步步在推行郡县制,通过办太学教育和选拔出的人才,天然就站在她的立场上,按照她的想法去治理地方,这样才能够让朝廷政令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而不似秦始皇当初大刀阔斧的改革,直接将全国改郡县制后,却没有相应的人才和官员来贯彻他的理念,仍是沿用六国贵族治理一方,不仅是政令无法通达,而且给了六国贵族死灰复燃的机会。
一个政策的好坏,不仅在于制定政策的初心和目的,还在于执行的人员和力度。
就好似开国以来的休养生息之策,刘邦和吕雉一直推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田租税率也从开国是十税一降到十五税一、乃至如今的三十税一,可以说史无前例,甚至连后世也未必能做到如此。
可在另一方面,真正能归他们管辖收取赋税的,也只有关中之地,其余的地方都被刘邦分封给诸侯,诸侯王的确对朝廷按照三十税一交税,可转头他们对内收税,别说十税一,高达五成的都有。
农民种地养活不了自己,最终只能卖田卖屋,沦为佃户。
田地被豪强贵族买去之后,他们和诸侯勾结,交给朝廷最低的税率,养着自家的兵马,自耕农成为佃户后,隐于诸侯贵族户下,就朝廷能够收税的人越来越少,收不抵支,自然就开始走下坡路。
如此中央逐渐衰弱而地方靠着吸血强盛起来后,不去谋反夺权那简直就成了圣人。
而现在,诸侯王的后代们,从小到大,都将在长安城的太学里,受教十二载,学的是朝廷典章律例,习得是礼法道德修身养性,跟其他人一样成为大汉官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自成一国的诸侯。
这,才是吕雉真正的目的。
刘邦杀人还得诛心,吕雉如今不杀人了,只修心,还要以“德”服人,这让张良如何不服?
当初替她谋划保住太子之位时,张良是出于保住朝纲和礼制,太子是嫡子,并无过错,只是仁厚心软,刘邦就单凭着宠妃戚夫人的哭求易储,对于任何一个遵守礼法的大臣来说,他要破坏的不是太子的地位,而是整个国家的传承礼制。
如今,张良才是真心实意地佩服吕雉,也彻底放下了反对女帝当政的念头。
嗯,他其实也曾想过劝吕雉继续辅佐刘盈,就算刘盈心软无能,但只要他听话,真正执政当权的不还是她吗?
反而是她自己称帝,改立鲁元公主为皇太女的话,等于要向世俗理念和朝臣诸侯乃至所有男子发起挑战,一个不慎,就是身败名裂的结局。
现在他才发现,原来是自己格局小了。
吕雉不仅仅是要当女帝,还要让女子读书,让女子当官,给更多女子和男人一样的机会和权力,就必然要打破陈规旧俗,开创一个新世界。
她不光要自己站起来,还要天下女子也站起来。
如此大志,尤其是站在刘盈身后的太后能做到的?
这甚至都不是她这一代,甚至鲁元公主那一代两代可以做到的。
前路何其艰难,却有无限风光。
张良和萧何看得心旷神怡,对天幕直播之事更是无限向往。
他们想要看到更多的未来,还有那个开启直播的世界,那些敢于评述帝王将相功过是非的UP主,那些拥有亩产千斤粮食的广袤田地,那些无需牛马便可奔驰在道路上的车辆,还有传说中可以上天下海的铁甲飞机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