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看着自己的老兄弟又怒又急说话都期期艾艾的模样,只能哈哈大笑着,暂时将这事放下,权当一场乐子。
而当时的吕后就在东厢听到了朝堂上的争执,等见到周昌时,当场就跪下拜谢道:“若是没有你仗义执言,太子几乎要被废了。”
周昌并未居功,可这事却被刘邦惦记上了。
当他伤重体弱,回到长安,最后想要再挣扎一次,换如意取代刘盈的太子之位时,却看到张良为吕后出谋划策,请出商山四皓来教导刘盈,陪着刘盈前来见他。
当初刘邦想请出商山四皓为官都没成,却看到这些名士大儒都站在了刘盈身边,知道太子之势已成,加上吕雉一家所掌握的兵权,他就算想换也换不掉了。
否则等他一死,那大汉必然分崩离析,以戚夫人的手段和年幼的刘如意,根本不是吕雉的对手。
嗯,他从未想过刘盈会对如意下手。
就这儿子的性情手段,就算把刀放在他手里,他也不忍对兄弟下手。
大汉虽已一统天下,可外有匈奴,内有诸侯王虎视眈眈,当初为了削弱诸侯势力,朝中政务皆托付于萧何和吕后,天下人皆知刘邦因汉初三杰成就大业,却不知这三杰身后,其实还有吕雉的身影。
看到商山四皓的时候,刘邦就知道,就连萧何张良周昌这样的老人都站在太子那边,若是他一意孤行,等他死后,刘如意根本保不住帝位。
倒不如给他选个好地方,让他做一世富贵无忧的逍遥王。
当然,还得给他选个好国相,既能够治国安邦,又能够扛得住吕后的压力。
于是,周昌就被刘邦给坑去了赵国给刘如意做国相。
刘如意这会儿才十来岁,赵国的一应事务,皆有国相处置,这也是刘邦恳求周昌就职的条件之一。
毕竟,从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到诸侯国的国相,等于是给周昌降级不说,还是去侍奉刘如意这个被刘邦和戚夫人宠得任性张扬的小皇子,几乎等于跟吕后为敌。
这种烫手山芋+死亡任务,也只有周昌这种头铁的老臣才敢接下来。
一般人,怕是宁可辞职不干,也不愿接手这种替前任皇帝给现任皇太后和皇帝添堵的事。
哦,周昌看了眼刘盈的密信,老怀安慰。
还好,皇帝没觉得是添堵,还千叮万嘱让他不要将弟弟送回长安。
就让周昌又是欣慰于皇帝的善良仁慈心软,又是恨铁不成钢觉得皇帝不光心软还骨头软,既已登基为帝,便是天下之主,理应一言九鼎,又何必惧怕太后,只敢偷偷摸摸写密信来让他保护弟弟?
身为皇帝,难道不该你自己说了算吗?
周昌连刘邦都照骂不误,自然也不会听从吕后的懿旨,加上还有刘盈的密信撑腰,便毫不客气地回信给吕后,拒绝送赵王回长安。
“赵王年幼体弱,如今身怀有恙,不便远行。”(注3)
吕雉连续下了三道诏书,派使者去召回赵王,都被周昌拒绝,顿时就气笑了。
“好,既然周昌说赵王有疾,不便远行,那就让周昌回来述职吧!”
周昌无奈,只能自己返回长安。
吕雉立刻召周昌进宫,问道:“汾阴候本为御史大夫,主掌大汉律法,却因先帝一己之私,屈膝替一小儿做事,难道不觉得委屈吗?”
周昌苦笑:“先帝待臣不薄,君要臣死,臣亦当以死报之,何况侍奉赵王,亦为臣子,并无区别。”
吕雉淡淡一笑,说道:“汾阴候当初为保太子而仗义执言,不畏先帝之威,敢于怒斥戚姬秽乱宫廷,媚惑先帝,以君之才,作为赵国国相,着实屈才。正好萧丞相修订律法,尚有不足之处,需要汾阴候相助,就请汾阴候暂留长安几日吧!”
周昌犹豫了一下,吕雉已不等他回答,便命人将他送去萧何府上,等他去了,发现萧何带病工作,日夜操劳,终于还是没有抗命离开,只是让人私下里给刘盈送了封信去,将自己为留下赵王而被太后召入长安之事说明。
刘盈一听此事,便匆匆赶去见吕雉。
“母后,三弟年幼体弱,身边不可无人照顾,还请母后放周相回赵。”
吕雉看着他焦急的神色,忽然问道:“陛下可记得鲁元长你几岁?”
刘盈一怔:“阿姐长我八岁,母后何出此问?”
吕雉抬起头来,并未看他,只是感慨地说道:“当初阿母被楚王囚禁,鲁元带你随你父皇逃命之时,也不过十三岁,那一年正好是赵王出生之时……”
刘盈脸色变得有些难看起来。
哪怕他当时只有五岁,却已经懂事记事,如何会忘记被自己亲生父亲踹下马车时的惊惶绝望,从那一刻开始,他就一直害怕会再次被父皇抛弃,可无论他如何小心翼翼,无论他如何千依百顺地听从父皇的教诲,都无法从父皇眼中看到满意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