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阿坝县那个姓白的探花郎确有几分本事,非但不怕蛮人,还与蛮人混熟了。
这种情况下若说阿坝的蛮人要造反,这白县令定不会相信,而黎州军长年赚军功的方法说不定会被捅破。
至于把白县令也算成造反之人,那更不可取。
白致清虽然被贬到阿坝这种犄角旮旯当县令,却也不能忽视他是探花郎。
探花郎那可是在皇帝面前挂过号的!轻易动不得。
而探花郎因被贬阿坝,对朝廷心生不满而造反,这种事说出去可不会有人信。
且就算有人信,朝廷也定会派人来查。
赵都尉可不敢保证能把此事做得天衣无缝,若是被朝廷来人查出个一二三,他恐怕只能被逼着造反。
造反这条路可不好走哩。
赵都尉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黎州军不管是在士兵数量、装备质量还是身体素质上均不属上乘。
若是造反,等着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李良这个蠢货是要害死他哩!
想到激愤处,赵都尉又抬脚踹了李良一脚,直接踹得李良怀疑人生。
他明明只是提了一个最正常不过的提议,都尉大人何至于这般生气哩。
赵都尉踹完人后,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传统的造反套路不能用,可又不能放任阿坝的变化不管。
他看了眼李良,语带嫌恶地问道:“你再具体说说阿坝到底发生了何变化。”
“是!大人!”
李良激动了,只要赵都尉还愿意听他说的话,他就还有机会。
他细细汇报着他探查到的消息,重点说了白致清的身手很好。
但赵都尉却没把这一点放在心上,在他看来白致清只是一介读书人,读书人的身手能有多好?顶多会点三脚猫功夫罢了,定是李良贪功而故意夸大。
不过,他倒是抓住了其中的重点,与蛮人做生意的是商队之人。
这些人频繁出入黎州,是他们带来了商品与蛮人交易,若是掐断了行商之路,岂不就轻而易举地把阿坝的变化扼死在摇篮里!
商队行商是正当之事,黎州军没理由阻止,但深藏于黎州的“劫匪”可以啊!
只要“劫匪”干上一票,把最大的商队给劫了,把人杀光,看还有谁再有胆子进阿坝行商!
赵都尉看了李良一眼,心道这小子虽蠢了些,但今日及时上报了军情,也算是立了大功。
让李良重回亲卫是不可能的,但升一升倒无妨,那便把打劫商队这件小事交给李良去办,办好后升他为千夫长。
第263章 埋伏商队
开春后,李良带着一支乔装打扮过的黎州兵埋伏在阿坝县郊。
他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这次机会。
赵都尉安排下“打劫”任务时正值年底,商队该采购的货物早采购齐整,都龟缩在阿坝县不外出。
李良苦于寻不到机会,日日派人去探听消息,终于打探到今日会有一支商队从阿坝出发。
杀鸡儆猴之事宜早不宜迟。
今日就要完成赵都尉交待下来的任务!
据探子传来的消息,今日从阿坝出发的商队足足有十辆马车,随行人员有近三十人。
这等规模不算小。
想来也是,商人重彩头,此次毕竟是开年后的第一趟生意,为了讨个好彩头当然是越隆重越好。
对此阵仗,李良表现很满意,三十人的商队不算小,全部杀完应该足够震慑其他商队,再也不会有人敢来阿坝行商。
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完成,李良带齐了麾下士兵,足足有一百零一人。
一百零一人对不足三十人,双方人数悬殊,虽有杀鸡用牛刀之嫌,却能力保不出差错。
且黎州兵虽不是身经百战之士,但好歹隔三差五会操练上一番,身体素质可不是普通商队成员能比的。
收拾一群商人而已,绰绰有余。
此次出任务的所有黎州兵都没把商队放在眼里,只觉得这次是白送的军功,想着往后能跟着李百夫长,不,李千夫长吃香的喝辣的。
一群人觉得美好的日子在向他们招手,枯燥的等待也多了几分滋味。
终于在日上三竿时等来了出城的商队。
辘辘车马声从官道远处传来,李良并没急于跳出来打劫,而是等全部车马车进入他设下的包围圈后,才带着兵跳出来。
为了掩人耳目,这群士兵的穿着打扮都与真正的山匪无异,李良更是特意戴上了独眼罩。
拦住车马后,李良喊出了从说书先生处听来的名言,“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
其麾下的士兵也纷纷附和,喊得气势十足震天动地。
只不过,这样的声势或许吓得住普通的商队,却无法让白家商队升起半分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