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黎州仍是温暖如春,绿意盎然。
除开恼人的瘴气与毒物,黎州的气候其实非常宜居。
两个月的路程走了三个月,除了路上多次遇到山匪拖慢了行程,主要是因为白墨凛每到一处都带着商队做生意,一路走来,商队带的货越来越多,白墨凛的钱包也越来越鼓。
不过这些钱和货,一小半是一路行商赚到的,另一大半是黑吃黑,抄了想劫他们财的劫匪老窝,拿到的精神损失费。
于是,当白墨凛出现在黎州地界时,身后的车队已经排成了一条长龙。
而当这一条长龙出现在黎州界内第一个县城——阿离县时,引发了撼城般的轰动。
大庆建朝以来,也只在开国初期曾有商队进入黎州,当商贾们发现在此地不仅赚不到钱还很危险后,自此黎州便成商队的禁地。
没想到时隔几十年,又有商队入内了!
那一车车的货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哩。
白墨凛一行只在阿离县休息了一夜,次日便离开。
车队热热闹闹地来,又热热闹闹地走了。
不少人眼红心动了。
在黎州定居的中原人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有犯了罪被流放至此的罪人及其家眷,另一类则是穷凶恶极的逃犯。
眼红的主要是第二类人。
在这类人的认知里,送上门的大肥羊若不宰了吃,就是辜负老天爷送上的美意。
当车队走出阿离县城一段距离后,有不长眼的人在此劫道了。
于是,车队的队伍再次变长了,不过这次多的不是货而是人,十几个不自量力的俘虏被绑在车后拖着。
白墨凛并没打算把这些俘虏交给当地县衙,而是决定把这些人带回阿坝,交给他爹来处理。
阿离县的情况让白墨凛直观地看到黎州的落后,连离古州最近的阿离县人口都这般少,他不敢想像最角落的阿坝会是何情形。
不论是在哪个时代,人口都是重要的资源,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发达的最直观指标便是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与地方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正向关系,一个地方想要发展便缺不得人手,而蓬勃发展的地方又总是能吸引更多人前往。
这些劫匪的出现正中白墨凛下怀,能多带些劳动力去阿坝也是好事一桩。
只可惜越深入黎州,中原人越少,又或许是这些俘虏的存在震慑了其他别有用心之徒,接下来的一路走得都很顺,再没出现幺蛾子。
又走了好几日后,白墨凛一行人终于走到了阿坝县“城”。
透过车窗,看着眼前比白家村还要小的县城,白墨凛一阵无语,恐怕整个县“城”的人口加起来都未必有他带来的商队人数多……
失策了,早知如此就应该把一路上遇到的所有劫匪都带来,怎么都能凑个四五百人。
浩浩荡荡的车队入“城”,引发的动静可不小,“大街”上为数不多的居民都出门来看这百年难得一见的大热闹。
守在县衙门口的四人更是早早就注意到这长长的车队。
来自卢州的大块头见过世面,就算这车队比一般的商队长,他也没像身旁的衙门三傻那般看傻眼。
而且他在赵松身旁学了几个月,比衙役三傻要机灵许多,发现商队后看了两眼热闹便跑进衙内找赵松汇报情况去了。
“赵松兄弟,外面来了很长一列车队,也不知是何大人物来了,你快去白大人跟前通传一声。”
赵松心下一喜,车队?!一定是小少爷来了!立马兴奋地去找自家老爷,“老爷,老爷,外面来了车队,应该是少爷到了。”
“墨凛来了?快随我一同去看看。”白致清放下手中的书就往外走,眼底闪着喜悦,算算时日,儿子确实也该到了。
而此时的衙门口,车队已经停下。
载着白墨凛的第二辆车停在衙门正门口,车后排着的车队都排到了“大街”外。
看着长长的车队,高易三人内心深受震撼,他们从小长于阿坝,从父辈开始就在阿坝县定居,以前何曾见过这种大场面。
三人激动之余心下又有些忐忑,猜测着眼前这辆精致的马车中坐的是何贵人。
陆山更是猜测莫不是真正的白县令没死,如今又找上门了吧?假县令是武林高手,真县令看着又极有钱,那他到时应该站在哪边为好?
没一会儿,白墨凛就下了车,小小少年气质矜贵,举手投足间的气度很能唬人,妥妥的贵公子气派。
阿坝这种犄角旮旯的地方何曾出现过这么漂亮又贵气的小公子,为数不多的围观群众眼中满是惊艳,心下猜测这位小公子莫不是什么王公贵族吧!
高易与吴尔更是直接看傻了眼,怀着心思的陆山倒是松了一口气:小公子年纪这么小不可能是真县令,不用选边站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