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致清还没说话,丫丫先双眼一亮,“肃宁伯爷爷来啦?”
莫非肃宁伯爷爷把答应送她的话本子带来了?
丫丫看了眼碗中才吃到一半的饭,说道:“阿爹,你先去招待肃宁伯爷爷,等我吃完饭,我再去找他。”
白致清好笑地看了丫丫一眼,放下碗筷,拿起一旁的手巾擦了擦嘴,才说道:“肃宁伯找阿爹有事,你吃完饭自己乖乖玩去。”
肃宁伯这个时辰上门,定是刚知晓他要去阿坝县上任之事就赶来了,白致清心下有些感动。
丫丫乖乖回了一句,“哦。”
反正她不急,若肃宁伯爷爷真带了话本子一定会找机会亲手送给她哒~
书房内,肃宁伯沉着脸坐着,气压有些低。
白致清大步赶来,笑着问道:“伯爷,您怎的来了?”
肃宁伯见白致清眼底有笑意,便放下了一半的心。
“听勋儿说你被指派去了黎州一个小县城当县令?”
白致清笑道:“确有此事,去黎州阿坝县当县令,三个月内到任。”
肃宁伯皱着眉,语气稍显凝重,“怎的这般突然?听说是楼继力荐你去此地当县令,你可曾得罪过他?”
说完也不待白致清回话,肃宁伯又继续说道:“罢了,明日老夫陪你一道去寻楼继,把事情说清楚,有误会便得化解,让你三年任期满后便调去他处,否则你恐怕得一辈子呆在那穷困之地。”
白致清心中甚暖,笑着摇头说道:“伯爷放心,我与楼大人素未蒙面,何来得罪他之说。这事没那么复杂。而且相比于翰林院,我更喜欢外放当官,为一方百姓做实事才更能体现我的价值。”
今日在朝上接了旨意后,白致清便想明白了,此事定是由他在殿试中写的那篇策论引起的。
当初在答题之时,他就曾隐隐有感,这篇策题恐怕不仅仅是考题那么简单。
而今日之事也证实了他的猜测。
很明显朝廷想动黎州,只是如何动却是个问题。
或许在殿试之前朝廷已有了决断,而他写的这篇策论却让朝中大臣看到了另一个可能。
户部尚书楼继等大臣这才会把他这颗棋子放到黎州一个小县城。
若他能把策论中所书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把黎州这盘死棋盘活,那他便是朝廷的功臣,日后仕途非但不会受影响,反而会平步青云。
而他若只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那便也没了价值,只是多了一颗死在黎州的废棋罢了,于朝廷而言毫无损失。
这步棋对朝廷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只要皇上不蠢便不会拒绝。
但这只是白致清自己的猜测,空口无凭之事不言于口。
肃宁伯盯着白致清看了一会儿,才说道:“也罢,既然你这般说定是想明白了。老夫虽没去过黎州却也听过,黎州蛮族民风彪悍还阴险得很,你此番相去还须得万事小心。”
肃宁伯拉着白致清聊了好一会儿他镇守北疆对付胡人的经验,在他看来黎州虽是大庆朝的土地,可那土地上的人却是非我族类,就得用暴力手段镇压才行。
白致清了解肃宁伯,知道这老头子顽固得很,心中虽不认同他的看法,却也没加以反驳,若反驳了反而会伤了肃宁伯对他的拳拳爱护之心,便笑着点头应下。
……
三日后,白致清一家乘坐着马车离京南去。
出了城门,十里亭中有故人相送。
白致清没想到肃宁伯会亲自前来,更没想到还有许多同年来相送。
在京中备考期间,白致清多流连家中,甚少与这些同年相聚,说起来并没有交情特别好的同年。
他原以为这次被“贬”去黎州,在这些同年眼中应是毫无结交价值,本身又情谊不深,应该无人来送他。
看来是他把人看扁了。
第183章 又偷看话本子了?
马车于十里亭停下,白致清下了马与众人道别。
除了肃宁伯府之人,这次前来相送的同年足有五六十人,在十里亭外密密麻麻站了一群。
状元郎没来,不过榜眼来了。
赵明翰对白致清拱了拱手说道:“致清兄,此去黎州一路艰辛,万万要多加保重,切不可因身手不俗而疏忽大意了。”
大庆朝四品以下官员赴任并无兵马护送,新科进士死在赴任路上之事并不少见,此去黎州数千里,万事难料啊。
毕竟同年一场,赵明翰也不希望白致清亡命途中。
“多谢子义兄挂念,我定会小心。”
同年们你一句我一句拉着白致清说了好一会儿话。
纵使之前他们对白致清有些许嫉妒之心,此时见白致清从“云端”落入尘埃,这点小心思早就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