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的四人分工有序。
丫丫负责检查棉花采摘质量,看是否有人滥竽充数。
白墨凛负责给钱。
刘施语则负责镇场,省得村民欺她一对儿女年纪小便偷奸耍滑。
而石兰负责把丫丫悄悄取完棉籽的棉花塞进之前就准备好的麻袋中,再把棉籽收好。
石兰先前从未见过刚采摘下来的棉花,见棉籽与棉絮完美分离也没觉有异,只认为棉花不娇气好侍弄。
结束一天的棉花采摘后,家中的储物间塞了不少棉花袋。
别看棉花体积大,看着满满一屋,可这东西极轻,借了秤称过重,一共才收获了四百多斤棉花。
也就是说一亩地约有七十斤的产量,若没有白富贵这么一出,产量应该能翻倍。
白致清虽说有过心理准备,知道大批量种植比不得丫丫催生,可这产量真是差太大了。
之前十五株就收获了十斤,如今一亩地实收约一千株却只有七十来斤产量。
家人们不知道的是,能有目前的产量还是丫丫认真选了种的前提下,若是普通棉籽来种,连现在的一半产量还达不到。
虽说丫丫一步步让村民按着棉花的习性进行劳作,但大庆朝的种植技术落后,远比不上科技世界,能有此产量实属不易。
就算是大庆朝南方的棉田一亩地也只能产个七八十斤。
产量虽不如预期,可到底是收获了,家中有了进项,一家人仍高兴地很。
次日,白致清从县学下学后,便去了林氏布庄找林掌柜。
林掌柜一见到白致清就热情地迎了上来,“白秀才,你今儿咋来了?等等,你先别说,我先猜猜,是不是你家地里的棉花收获了?”
白致清微微有些讶异,“林兄,你怎知我家种了棉花?”
除了白家村民知道他家种了棉花,白致清从未对外提起过此事。
因想着棉花在北方稀缺应该不愁卖,白致清也没与林掌柜等潜在买家预先沟通过。
虽说初始的棉籽是从林掌柜手中获得的,但当初林掌柜并不看好他能种出,不可能凭着那几粒棉籽就料到后来之事。
林掌柜笑道:“白秀才,你可是咱东城县的名人,种棉花这么大的事,早就传得沸沸扬扬了。”
大庆朝的百姓向来对志异传说颇为热衷,茶馆说书人还为白致清编了一出《一朝遇祥瑞得点拨,他日从浪子变秀才》的故事。
白家村中有个三天两头泡在茶馆中的白小栓,白致清一有什么大动作,白小栓转身就给说书先生提供新素材。
关于白致清的故事俨然已经成了一篇连载文。
第126章 竟是上品棉花
县城里见过白致清的人未必有多少,但听过他故事的人多不胜数。
白致清如今在县城的名头可大着呢。
种棉花这么大的事自然也是传遍了,甚至连棉田被毁的插曲也被编进了说书故事中。
白致清知道自己在东城县有些名气,却没料到名气这般大,一举一动都被关注。
若是在星际,他这种受关注度简直堪比星际明星。
白致清笑道:“林兄见笑了。此次确是为棉花一事而来。想问一问林兄店里收不收棉花?”
林掌柜自得颔首,果然被他料中!
“收!当然收!白秀才,之前是我小看你了。没想到咱北方那么多人种不活的棉花被你给种成了!不愧是被祥瑞点拨过之人呐!”
白致清浅笑,“林兄过奖。有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也是有幸读过一本书,书中正好记载了棉花种植之法。之前也是侥幸一试,没想到真种成了。”
“白秀才谦虚了。”
白致清没跟林掌柜多做寒暄,开口问道:“不知林兄愿以何价收购棉花?”
林掌柜反问:“你手中有多少斤棉花?”
棉花的数量决定了他的出价。
因了解林掌柜的人品,白致清如实说道:“目前收获的这批约有四百二十斤,一个月后应该还有五百斤。”
林掌柜眼睛一亮,近千斤的棉花,这可是笔大生意!说出了一个早就想好的价格,“三两银子一斤。”
听到林掌柜的出价,白致清不得不感叹儿子在经商方面还真有些天赋,料事如神。
白墨凛的预估价正是三两银子。
按他的说法,七两银子是零售价,林掌柜的进货价肯定比这个价格低才有利润可言。
具体进价他们不清楚,但猜测应该是六两多,一斤棉花赚个几百文钱。
这个价格的是经了几手中间商后,林掌柜作为最后零售商的进货价。
棉花销售链中一步步累高的成本大都是运输成本,从南到北,行路几千里,从车马到人员吃喝拉撒到处都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