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他们已经推举先帝为领军人物了吗?”苏轶昭问出了关键。
“根本没有,那时他们三人才刚刚凑到一起。是军中有军师提出一盘散沙不利于行军作战,只能暂时推举出一名领军人物,有人发号施令,劲儿才能往一处使。”
苏轶昭点头,其实军师说的也没错。一山不容二虎,当然要推举出首领。
“当时你祖父十分有威望,他为人侠肝义胆,且武艺了得,对行军布阵更是十分擅长,于是很多人都推举他。”
“可先帝这个小人,一见苗头不对,便找到镇国公和端阳王,说是三人既然投契,那便结义金兰。另二人不好拂了他的面子,便只能同意了。”
苏轶昭没想到先帝还挺婊,不过也说明了当时的镇国公和端阳王没有二心,只是为了黎民百姓吧?
“他最年长,平日里在军中也对外宣称两位贤弟最听他的话。还时不时当着下属的面,说日后不会亏待了两人。还未推举出领袖,此人便以领军人自居了。”
苏轶昭很是无语,这不就是仗着两位贤弟面皮薄,不好拒绝他吗?
“后来军中有许多人不买账,说是觉得镇国公更合适。于是在选举的前一晚,先帝就找上了镇国公,让他放弃这次机会。”
窦俊很是懊恼,先帝真的城府太深了,他知道镇国公重情重义,不会为了这个位子与他争得你死我活。
“他答应了?”苏轶昭其实不用猜也知道结果,必然是答应了的。
“是的,我当时对镇国公极力劝阻,既然呼声最高的是他,又为何要推辞?可镇国公多重情义?先帝就是看清了这一点,利用他的良善和情义,摆了他一道。”
“再加上镇国公当时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想救百姓于水火,于是也就放弃了。他说不论谁当领军人,只要能平定天下,福泽百姓,就无需太计较。”
苏轶昭闻言叹了口气,这就是不争的后果。
“可他不知道,先帝居然会在登基之后翻脸不认人。”窦俊猛拍座椅扶手,痛心地道。
“到底年少啊!不知人心险恶,世上也有没有后悔药。”
苏轶昭叹了口气,“那当年的端阳王呢?也没有竞争吗?”
“镇国公都弃了,平日里此人又惯会笼络人心,自然也有一部分追随者,比端阳王要技高一筹,顺理成章就是他了。再者他一直以长兄自居,那两位贤弟还能不给面子?”
居然是以年长压人?苏轶昭可真是见识了。
“可为何最后论功行赏之时,端阳王被封王,而镇国公却只被封了个国公呢?”苏轶昭忍不住问道。
连皇位都让你了,你这样不够意思吧?
“那当然是先帝嫉妒你祖父的才干,又记恨当年簇拥你祖父的人太多,故意为之了。”
苏轶昭叹了一声,原来先帝竟然是这样的人吗?
第463章 不得不反
“登基之前,先帝对端阳王和镇国公一口一个贤弟,十分亲密。可登基之后,他就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
苏轶昭点头,当时还用的着两人,当然要客气些。之后天下平定,这两人的用处就不大了吧?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天下平定之后,拥有兵权的二人就成了众矢之的。有言官弹劾,说二人拥兵自重,不利于稳定朝纲。”
天下平定,收缴兵权,这是每一位帝王登基之后都会干的事。
因为他们害怕,害怕有人造他们的反。江山是怎么来的,就害怕是怎么丢的。
“可当年边关战事频频,那些关外小国见前朝内乱,自然蠢蠢欲动,因此急需派重兵镇压。”
“所以先帝命端阳王派兵镇守?”苏轶昭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心中五味杂陈。
“是!当年国公已经交出一部分兵权,而后觉得边关战事频发,边关百姓深受疾苦,于是想带兵前往。”
“正好,那些前往边关的将士中,有许多都是他的旧部。他认为,既然留在京城,先帝对他有所猜疑,那不如让他去边关,还落得个自在。”
“先帝怎么会同意他去呢?倘若在边关,先帝就觉得更加把控不住了。”苏轶昭冷笑道。
窦俊点头,“的确如此,他去御书房毛遂自荐,先帝却以他要护京为由拒绝了。国公回来深思熟虑之后,于次日上朝,交出了兵权。”
“只要他手握兵权一日,先帝就会忌惮他,帝王总是多疑的。”
苏轶昭觉得猜忌是常理,但厚此薄彼就不行了。
尤其是在端阳王的衬托下,先帝对镇国公尤其不信任。
想当初要是镇国公真想抢皇位,那也轮不着先帝了。
“是啊!帝王多疑,国公不是不能理解。故他交出了兵权,本以为此后先帝可以高枕无忧,对他也没那么猜忌了。”窦俊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