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驿馆之后,穆烨清给宋九思写去第一封家书。
天色渐暗,穆烨清用过午膳就让人烧热水准备沐浴。
门外敲门声响起,屏风后的穆烨清正欲脱下外袍的手一顿,“进来。”
“王爷。”墨决大踏步而入,见穆烨清从屏风内走了出来,忙行礼道:“王爷,北阳城来信了。”
“刘太守送来的?”穆烨清重新系好腰带,在软榻边坐下,接过墨决手中的信,看了一眼。
信中乃是刘太守派他的人快马加鞭送来的,这两日大雪已停。但被困在山中的百姓仍然不能得救,第一批进去救人的守城军也被困在其中。
“墨决。”“属下在。”
穆烨清站起身,走到简易书桌边:“研磨。”
看来,他这一行人得加快进度了,怕是要比赈灾粮先到了。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那是行军打仗,他是去赈灾的。
先前因为宣武老将军遇刺,来回耽误了几日,他不能再耽误下去了。
“赈灾粮到了何处了。”穆烨清一边提笔下信,一边问道。
“王爷,赈灾粮已到了云山关,这一路若是积雪众多,怕是还得绕到,至少也得五日才能到北阳城。”
“五日...”
穆烨清写下最后一笔,将信件折好,又拿出一张信纸继续提笔。
“那我们得加快进度,务必要比粮草先行到达北阳城。”
五日赶到北阳城。
墨决觉得这怕是太赶了,“王爷,如今越是靠近北边,天气越发恶劣,咱们如此赶路,怕是马儿吃不消。”
“吃不消那便换马,我们多耽搁一日,受灾的百姓便更多。”穆烨清声音沉冷,带着不容抗拒,“传令下去,即日起,日夜兼程赶路,五日之后必要到达北阳城。”
拿出当初带兵打仗的气质,将一旁的墨决彻底震慑住。
墨决研好墨,走到穆烨清面前,单膝下跪:“属下遵命!”
这一刻,墨决浑身热血沸腾,他似乎回到了当初跟在穆烨清行军打仗,大胜敌军的架势。
他欲抬脚出门,又被穆烨清叫住,“将这两封信分别送到皇兄与刘太守手里,务必要用最快的速度。”
“是!”
这一耽误,氤氲的热水已经没了热气,穆烨清还是宽衣解带,将身子泡入微凉的水中。
大寒天的,这点冷水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几年前,他被围困山中,寒冬腊月,他满身血污不得已跳入半结冰的湖水中浸泡。
屋中只有一盏微黄的烛火随着半掩着窗户吹进来的寒风浮动着,天地间似融为一体,分不清东西。
穆烨清平躺在床榻上,毫无睡意,翻来覆去睡不着。
三皇子府书房内,灯火通明。
穆景州与两位幕僚对坐着,正在商讨朝堂上之事。
“算算日子,五皇叔已经在半路上了,怕过不了几日就能到北阳城与刘业汇合。”
这原本是属于他的差事,原本是要趁此机会一举立下大功,为坐上太子之位当垫脚石。
可千算万算,还是没算到父皇对穆烨清的信任。
“如今皇上对睿亲王信任有加,殿下若是想坐上太子之位,这睿亲王就是最大的绊脚石。”
荣安帝正值壮年,成年的皇子已经有三四个,可他却迟迟未有立太子之心。
“不错。”王少江很是赞同肖从的看法,“殿下,看来睿亲王不得不除。”
可,几次刺杀,没有一次能伤得了穆烨清,甚至近身都不能。
“睿亲王身边高手众多,这次更有皇上近身侍卫随行,怕是难上加难啊。”
三人已经就着此事探讨了许久,都没能探讨出个结果来。
茶水一趟接一趟的上,三人毫无睡意。
窗外时不时传来猫叫声,寒风吹过,烛火下三人的身影忽闪忽灭。
肖从沉思了片刻,脑子中忽然闪过一个人。
“或许,我们可以从睿亲王身边之人下手。”
“你说的是睿亲王妃?”
闻言,半隐在阴影下的穆景州,神色一紧,身侧的拳头微微紧握,抿唇不语。
“正是。”肖从颔首,眼底已经带了笑意,“睿亲王妃如今留在京城,睿亲王远在北阳城,一时半会回不来,此时正是下手的好时机。”
宋九思乃是穆烨清的软肋,打从一开始穆烨清,亲自上门求娶宋九思的时候,就已经人尽皆知。
“倘若不是喜爱到了骨子里,睿亲王怎么会亲自登门求娶?”
正是因此,他们才有了可乘之机。
他的决定,得到了王少江的赞同,却迟迟没听到穆景州的声音。
二人疑惑的目光看向穆景州,正见他抿嘴不语,不知在想些什么。
肖从自觉这个办法可行,他们跟在穆景州好几年了,成为他的谋士也是偶然,自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