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挤在一块,还不得脚拌脚的打起来?
确实是司宁宁说的这个情况,赵宏兵想了想,赞同点头:“这样也行。干多少活拿多少分,大家伙儿也不用担心区别对待什么的,咱们队上的记分员是老干部老同志了,不会偏颇任何人。”
不会偏颇别人,也不会偏颇你。
众人心里刚松一口气,转瞬心头又压上了一块石头。
赵宏兵统计了一下去各处干活的人数后,就走了。
徐淑华凑近司宁宁身边,“你怎么选了割麦子?白天太阳大,头顶没个遮阴的,你肯定受不了!”
“都一个样。育苗的水田能有多大?那么多人一会儿就能忙活完,回头再换去别的地方干活更麻烦。”司宁宁耸耸肩,“而且我讨厌水蛭。”
水蛭就是蚂蟥。
徐淑华倒不怕蚂蟥虫子什么的。
徐淑华家里情况特殊,兄弟姊妹有五个,她排行老大,
家里人口基数大,哪怕大的带小的,真正挣钱养家的人也只有父亲一个人,实在难养活那么多张嘴。
最艰难的时候,徐淑华父母甚至动过卖女儿的心,徐淑华不忍妹妹们被卖,才主动申请参加下乡劳动。
农村劳作虽然艰苦,但是可以自己挣口粮。
徐淑华还想着等挣了口粮省一点吃,攒下来的寄回去补给给家里。
现在一听司宁宁分析,又回想了刚才赵宏兵说的话,一颗心顿时懊恼不已。
她刚才也应该选割麦子的,累是累点,但是省去了波折时间,能多干多少活儿?又能多得多少工分?
“哎……”徐淑华连连叹气。
司宁宁对徐淑华的情况有大概了解,但是干活儿这事儿吧,真不好提点。
万一你说这个活儿好,累点、工分多,人家真的埋头苦干,累出毛病了怎么整?
司宁宁默了默,轻声安慰:“才第一天,打起精神来……嗯?”
“嗯!”
说的对,才第一天而已。
徐淑华坚定点头。
下午罗大庆送来口粮,300多斤,两个人挑担直接挑去了生产队长家。
第53章 口粮
口粮一部分是高粱米,还有一部分是新收上来的春土豆。
高粱米吧,重量实诚,跟大米一样顶饱。
土豆则要次一些,跟红薯归一类,一餐吃下肚,临时能饱一阵儿,但饿的快。
所以兑换口粮比例也是不一样的。
知青下乡头一个月的口粮由国家补助,按照成年男性的规格往下拨,一个人能分30斤高粱米,如果有人不想要高粱米,也可以以1;2的比例,换成土豆。
司宁宁吃不惯高粱米,可考虑到南方气候潮湿,土豆容易变绿发芽,她没敢换太多,要了26斤的高粱米,余下4斤换了8斤的土豆。
拎着东西到一边等待,见排队站在第四个的徐淑华伸长脖子往前看,司宁宁斟酌了一下,凑近一步提醒:“土豆不要换太多,发芽了就不能吃了。”
徐淑华愣了一下,点点头,“好。”
徐淑华本来想拿25斤的高粱米换土豆,50斤土豆够她吃一个月,余下的5斤高粱米,可以省下来寄回家去。
一听司宁宁提醒,徐淑华隐约想起以前住在同一个弄堂里的一户人家,当时好像就是吃了冒芽的土豆,为了省一口口粮,结果折腾去了医院,一躺就是四五天,花了两三块的医疗费呢!
老太太出院后一听花了那么多的钱,当场就昏了过去,结果又把头给磕破了……
真是祸不单行。
徐淑华打了一记寒颤,从回忆中收回思绪,连忙捂紧了原本就扁平的口袋。
她还要为家里分担,可别没帮上忙,还给整进医院,多花一些冤枉钱……
还是少换一点吧!
打消换大量土豆的念头,徐淑华折中换了10斤高粱米的土豆,折算下来就是20斤,仍是知青里换土豆最多的一个。
日子难过,徐淑华这番作为并不突兀,只是其他人、尤其是男知青,优先考虑的是吃饱肚子,而不是勒紧裤腰带补给家用。
肚子都吃不饱,还怎么干活?
公家补贴就这一回,以后没有补贴了,难不成喝西北风去?
分好了粮,大家结伴回家,赶上女知青东西拿得多的,男知青还会搭把手。
李凌源手里帮拿的是宋小芸的10斤土豆,加上他自己的,所有负重也有个小50斤。
见司宁宁拎着两大袋口粮站在门口,李凌源把口袋挽在胳膊上,走了过去,“司知青,我帮你拿点儿啵?”
“谢谢你,李知青,我还拿得了。”
开玩笑,李凌源身上口袋挂得跟葫芦串一样,她要是再给他加一个包裹,那也太不把人当人了吧?
司宁宁连忙摇头婉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