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卿猛吃了一阵子,才意犹未尽的摸了摸肚子,放慢了吃鱼的速度。
他一边吃,一边好奇的朝孟知鸿问道:“这烤鱼可是能够提供外送服务?”
孟知鸿瞧他一眼,得意的摇摇头:“却是不能,只是阿锦惦记我这阿耶爱吃辣的,才特意遣人送来的。”
大理寺卿瞧着孟知鸿这副得意到极点的样子,伸手摸摸胡子,从心里面酸了。
他又夹了一筷子鱼,点点头说道:“孟小娘子确实心思灵巧,说起来,孟小娘子同砚之二人,实在是天作之合。”
孟知鸿听他提起这个,不禁想起来自己竟然稀里糊涂、只听信了几句好话,就帮着将闺女终身定下来的事情。
他瞧着大理寺卿那扳回一局、洋洋得意的笑脸,沉着脸撂下了筷子。
第99章 合卺酒、富贵团圆
虽说孟知鸿心中别扭着不乐意, 但孟锦绣和江洵二人的亲事,却进行的十分顺当。
按照六礼的步骤,等纳采、问名、纳吉过后, 纳征这一日,一大清早, 就有函使和副函使带上通婚书,浩浩荡荡的朝邱府行去。
热闹的朱雀大街上, 来往行人看着街道上那一队浩浩荡荡的车队, 纷纷好奇的驻足观望。
只见这车队为首两匹骏马, 马上各坐一位玉树临风的年轻郎君, 二人身后抬着只精致的楠木匣子,上面用五色线仔细绑好。二人身后的车队中, 几十名大汉抬着沉甸甸的箱子, 光数量就让人数的眼花缭乱。
一只只由双人合抬的箱笼中, 各色绫罗绸缎、大堆铜钱、宝石玛瑙并水果金银林林总总, 在队伍后面一字排开, 几乎占了大半条街去。
瞧着这浩大的场面, 行人们脸上皆露出个震惊的表情来。
有人小声问道:“今日是谁家纳征,怎得如此热闹?”
另一人回答:“看这方向,好像是往东边宣平坊去的。”
“宣平坊?那不是刑部所在的地方吗?”先前说话那人面露惊讶之色:“瞧这阵仗, 莫非是刑部尚书家中的小娘子?”
一旁有知根底的人开口:“可不正是孟公家中的小娘子吗?你们看见那拉彩礼车队上的族徽了没,应当是大理寺中那位年轻俊朗的江少卿,今日去邱府行纳征礼,听说这桩婚事,是圣人亲自赐的。”
“孟家娘子?可是今年夏日时候, 在启夏门外设义摊的那位孟小娘子?”有人连忙问道。
说话的那人点头:“正是。”
听着这人的话,人群中的众人皆纷纷点头感叹, 夸孟小娘子心地纯善、江少卿俊朗不凡,二人郎才女貌,这桩亲事实在是再相配不过的。
孟府中,听着府外的热闹人声,孟知鸿端坐于堂中,心绪却相当复杂。他听着函使当众念了通婚书,转头瞧一眼从屏风后面坐着,巧笑嫣然的孟锦绣,心里面又开始舍不得起来。
孟知鸿伸手端起面前温度不凉也不烫的饮子,喝了一口,想着闺女如此贴心,却马上要嫁到别家做新妇了,只觉得心中酸的要命。
函使见孟公面带威严,心里面忐忑,也不好催促,只耐心的站立在一旁等着。
旁边,身为副函使的郑迁正顺着屏风一角,朝后面瞧过去,当瞧见里面同样端坐的孟锦绣时,立马咧嘴一笑,熟络的朝她挤了挤眼睛。
孟锦绣原本正紧张,拢在衣袖中的双手不自觉互握在一起,此时见郑迁一扫之前颓丧,灿烂的朝她咧着嘴笑,心里面的紧张倒是消了三分,忍不住也对他弯唇笑笑。
孟知鸿听到孟锦绣的轻笑声,端杯子的动作一顿,暗暗自心中叹了一口气。
罢了罢了,闺女嫁过去也不要紧,若是江砚之对阿锦不好,大不了和离就是。
孟知鸿心思转过一遍,心情终于回转过来。
他示意仆从走上前,将装着亲笔所书答婚书的匣子交给函使。函使连忙接过来仔细收好,见纳征这一关过了,终于松了一口气。
等纳征过后,二人的婚事总算是彻底定下。
江府中请人算好了日子,将二人的婚期定在七月十九日。
孟府里面,崔九娘正陪着孟锦绣挑选首饰。
只见面前各色做工精致、款式讲究的首饰一字排开,二人依次瞧过去仔细的挑选,看的眼睛都快花了。
听着婢子来禀报婚期,孟锦绣轻抿一下嘴角,点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崔九娘从那些首饰匣子上抬起眼来,她一边拣了块软香糕吃着,一边笑嘻嘻朝孟锦绣说道:“七月十九这个日子极好,既不会太过暑热,天气又开始凉爽起来,穿大袖连裳也不会觉得闷热,江少卿果然是极细致会心疼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