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贵妃娘娘只想当咸鱼+番外(561)

临行那一日,我此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了那位太子殿下。

他领着端王殿下前来送别。

如传闻中那般,他亲和而仁厚,我很喜欢他。

可他也病入膏肓了。叔父说,那是毒。

可他是皇室嫡长子,也还会中毒吗?

我将满腔的疑问压在心底,看向他身侧的另一位殿下。

这是位很没存在感的亲王,据说生母出身很低,也不得陛下喜欢,可却养在了皇后娘娘膝下。

可我想,人生在世,纠结出身还是尊卑都是极可笑的。

唯有活着。只要能活着就好。

端王康健无虞,我心下没来由地觉得松口气。

出京后,叔父叔母领我几乎游遍了大邕。

我站在从前午夜梦回渴盼过许多次的山川之上,却没有想象中那般高兴。

走得越远,越觉得人生荒芜又无趣。

兜兜转转许多年后,老院长病逝,叔父和叔母被召回了雍州,而我还在外。

旁人说我是游历,可我说,那是流浪。

心不知何处般随风浪迹。

又过了两年,我十五。

彼时我在两河,雍州传来消息,叔母又一次落胎。

我意识到我不能再无所顾及地游走下去。

我又回了雍州,回了长白书院,同叔父编纂整理了《大邕名川考录》。据说我因此声名远扬,书院里的人对我这个年仅十五六的夫子也终于正视起来。

可越靠近京城,我便越发看不惯许多东西。

男人也好女人也好,也不论老少尊卑。

他们赞我年少才高、见识广阔。我便斥他们整日只知看书见名,不花心思看看山下人间。

起初他们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可时日久了,他们反倒爱听我骂。

有时我与叔父辩论时,他们还来凑凑热闹。

一群俗人。

可我到底还是留下来了,没再离开。

后来的几年间,大邕发生了许多大事。

太子殿下病逝,一直以来默默无名的端王殿下力压诸王做了新储君。

在众人乃至陛下都不看好的时候,新太子心系黎民不顾己身亲下两河整治水灾,大邕民心头一次齐聚,因着此,邻邦诸国入京朝贺,据说京中大宴摆了数日。

再后来,恪王因累年恶事被罚出京就藩又谋反,宫变的帷幕起又落,恪王和乔氏焦氏一族总算消亡。

短短两三年,新储君就秉雷霆之势而下,肃清这一皇室毒瘤,我对他很是敬仰,也更用心教授学业。

我想,等他真正登基的时候,大邕会是前所未有的盛况。

我的学生们,或许能赶上前所未有的好时候。

第432章 崔蒙番外

时光于草长莺飞中飞逝。

十八那年,乃是新帝登基之年,叔母突然开始密集地询问我关于女子的事情。

我是男人,不是女子。

我对她们也没有心思,答不来叔母的话。

叔父骂我榆木疙瘩。我反笑他老迂腐。

叔父不信邪,与我引见许多世家贵女无果后,企图将手伸向书院内的女夫子。

他觉得知根知底好,可我抵触得要死。

母亲当年也是书院里的女夫子,可她看了大半生的书又从教十余年,最终却选择随父亲而去。

多年游学在外,我见惯女子们在世俗中的挣扎,眼见她们奋力想挣脱世俗的偏见与牢笼,却因种种原因困死于原地后,我愈发不懂母亲。

若女子挣脱枷锁好不容易为自己而活后,却又将生命和所有情感归附于一人,反将自己锁住,岂非太过愚钝?

那年清明祭,我在母亲墓碑前只待了片刻。

叔父叔母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叹息过后,再未有过之前的举止。

我又松快下来。

就在这时,书院里突然来了位女夫子。

我对女夫子素来不闻不问,可这位女夫子人还未至,名儿先已传开。

据说她乃是宫中陛下宠妃淑妃娘娘之亲妹,又经由前书院女夫子淮阳王妃举荐而来,更绝的是年岁只有十一二。

由于所学略有不同,书院里女学的夫子初始教学的年岁的确比起男夫子要年轻上几岁,此前那位淮阳王妃也是十二岁来长白书院做女夫子。但淮阳王妃是因幼年就在长白书院求学。故而能十二做夫子,这位顾女夫子又是为何?

因着她那位做宠妃的姐姐吗?

我不理解叔父何时如此摧眉折腰了。

长白书院可不是国子监,任由那些贵人胡来。

我越发不满,决定试一试这位女夫子的深浅,好叫她知晓,夫子这一行,并非有权有势就能担当的。

她入书院的第二日,我佯装散步「偶遇」她。

那时春花烂漫,长白书院幽香满溢。

她站在一棵经年的杏花树下,微微仰头看不远处的藏书楼。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