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说去只剩下定侯府那位刚打仗回来的小侯爷祝襄。
众人中只有户部尚书的女儿柳姑娘接风宴上见过祝襄一面,她不免有些得意道,“我觉得这排名将祝小侯爷放在后面不过因为他是个武夫,真论相貌,可不比前面那几位差。”
周皎哧了一声,她对调戏她的登徒子仍有不满,“武夫多半毛手毛脚,照我看还是文人好,气韵风骨可比拳脚让人信服。”
柳姑娘撅了嘴替祝襄鸣不平,“那是你没见过小侯爷,他打马回城那天,绢帕花儿的都收了满怀的!”
众人都十分好奇,叽叽喳喳论了半天,最后不知怎得问到了吴惜音。
吴惜音柔柔弱弱的,骤然被问一个男子如何有些慌乱,但她很快笑道,“祝家小侯爷确实是个好人。”
“惜音,你也见过?”有人好奇道。
吴惜音摇了摇头,垂下一双美目,“我哪儿能见过他这样的人呢。”
第44章囚凰
那日的交谈不过一阵风似的玩笑,姑娘们说过也便忘了,不料几日后真叫她们得了个机缘。
沈妃生辰须在宫中设宴,身为皇长子生母,自然叫上了沈家的女儿们。
宴席上不乏高门世家子弟,沈妃存了说媒的心,又怕只邀自家姑娘落人口舌,于是大发慈悲叫上了沈氏交好的一些世家女子一同入了宫。
那是西六宫中颇为盛大的一场席面,众人心知肚明沈妃长子颇得陛下喜爱,说不准便是将来的太子殿下,因此卯足了劲巴结讨好。
推杯换盏间,折枝作笔,采叶为笺,诗词歌赋行酒令热闹非凡。
一众女眷的目光却都落在了祝家那位小侯爷的身上。
从战场归来的人仿佛天生带着莽气,他与席上格格不入,风沙磨出麦色皮肤和舞刀弄枪的粗粝手掌实在与那些文质有礼,貌若白玉的书生大相庭径。
但他无疑是好看的,那股肃风搓磨出的野劲儿和璨若星辰的眸子在宫灯暖光下着实叫人移不开半分目光。
无意间他抬起眼眸,扫过对面盛装的姑娘们,引得一片小声交谈,他没在意,最后眼神落在了吴惜音的身上。
鹅黄裙装的女子与那些张扬热烈的美丽不同,她恭顺地坐着,捕捉到祝襄的眼神后,有些赧然。
祝襄本就觉得这席面无趣,他记性极好,难得见到一个认识的人,点了点头朝她示意。
吴惜音泛起一丝隐秘的高兴,因为对面的人记得自己。
定侯祝豫带着祝襄回到金陵那日宣武门外万人空巷,她正从医坊归家,带着一只素色幂离,被夹道的人群挤得寻不到出路,还时不时有花和绢帕自她头上飞过去,打歪了幂离,差点散了发髻。
混乱之中,马上的少年伸手接住了那只幂离,而后顺手将其重新戴在了她的发髻上。
金陵三月明媚的日光之下,她透过薄纱,迎着天光几乎看得懵了,直到侯府侍从喊了一声公子才回过了神。
祝襄听到呼唤,对这个陌生的女子摆了摆手,就这样骑着马往行军的队伍中间靠了靠。
人潮汹涌中,她看着祝襄与那位西北大将军祝豫歪头说了什么,随后两人一道笑了起来。
那是她此后一直牵挂的爽朗笑颜,也是她想又不敢想的心间悸动。
今夜她知道定侯府在受邀之列,于是她穿上了自己最漂亮的衣衫,绣好了一只精美的凤凰锦囊攥在手心。
她不指望祝襄的青睐,只是心存一丝侥幸,侥幸还能再见他一面。
谁知祝襄竟记得她,甚至越过花团锦簇的姑娘们点了点头,这已让她极为欢心。
坐首上沈妃本就存了撮合心思。
定侯府势大,京淮有的是人想往上攀附,沈妃是个聪明人,她知道祝襄的姻缘不能落在其他几位宫妃手里,当然也不能落在自家手里。
她争气,生下了陛下长子,皇长子如今九岁,天资初现,是太子位的最优选。
若是这时让沈家姑娘嫁到祝家,难免助长外戚权势叫陛下疑心。
最好的法子就是指婚一位门第不高又得祝襄欢心的女子,还能落个做媒的情分。
于是沈妃笑得分外亲热,“寻志在瞧哪位姑娘呢?”
吴惜音心中一惊,她不料沈妃眼神这般好,一眼就看出了祝襄的心不在焉,一时间有些慌乱,脸上也浮出热意。
祝襄就是打了个招呼,他听父亲的话来宫宴走个过场,没真想和这群姑娘家扯上干系,只好挠挠头,“回娘娘,我谁也没看。”
沈妃掩袖笑了,她生得白皙圆润,笑起来更加亲和,这叫她说出长辈之语更让人不好拒绝。
“寻志这怕是羞了,皇上今儿还嘱咐本宫,说你到了年岁也该娶个妻子了,老实交代罢,瞧上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