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的东西都是茶馆出品的标配。
这事儿还是牧掌柜出的主意。
有许多南方学子不适应北方这边的气候,不然就是来的时候没考虑到这边气温冷多了,带的东西不够。
所以茶馆出了一种会试标配套装。
一人一个提篮,里面有油布、毡布、羊毛布、还有羊毛毯子和羊毛衣,全是保暖用的东西。
这些免费给茶馆居住的学子提供,如果是外面来的学子想要获得这些东西,那请贡献出一份墨宝兑换。
里面没放吃的,但是茶馆提供配套的餐点,同样是对茶馆内部学子免费,一人三份名额,正好对应三场考试。
这就没其他学子的份了,因为时柯用的是三件套做出来的,剩下的存货还要留着做种,实在是吃一点少一点。
配套的学子餐里面有玉米饼、肉夹馍、红薯干、蒸熟的土豆、调味料(盐糖姜末)、脱水蔬菜水果干。
这些都是时柯提出,林大厨落实,然后交给茶馆的。
虽然只是一天一夜,但是这天气冻死个人,保暖和防寒效果都要跟上。
放糖和水果干是避免心情过于暴躁,影响考试发挥。
吃甜的嘛,心情总会好点。
笔墨纸砚要自带了,时柯带的就是赵毅给他找出来的,最简单最基础的,没有任何雕刻镂花,单纯的砚台而已。
蓝星高考规定,不穿任何带有文字的衣服,最好是素色不带任何装饰的东西。
一瓶水也要撕下标签,水杯不许有字等等规定。
这里同样如此,衣服绣花可以,但是不能绣字,尤其是荷包,一个字都不能有。
在这一点上,每年负责检查的锦衣卫很有发言权。
马车车轮走过平整的大街,和无数往同一个方向去的马车汇聚在一起,学子们或紧张或激动地拿着提篮前往考试地点。
这会儿天还没亮,时柯看了一眼外面,大街上没有人声,只有马车咕噜咕噜的声响。
走到贡院不远处,火光冲天,时柯敏锐地找到贡院门口站着的赵毅。
他收回视线,缩回马车中,发自肺腑的感叹,“锦衣卫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这么早到门口维持秩序,离家远的岂不是一晚上不睡?”
顺着他的思路一想,代文墨和楚元竹不由愣住,好像确实这样。
不过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时柯说完,马车停下,该下车了!
三人一时没了闲聊心思,最后检查一遍带的东西,提着篮子下马车,准备接受检查。
天南海北汇聚一堂,官话混着方言,像是掉进了广场舞现场,一时之间摸不着北。
时柯他们来的不算早也不算晚,正赶上中间队伍,众人在寒风中扯了扯身上的衣服。
等时间一到,直接分成四队进去。
进去一看,时柯没有分到很差的号舍,只是这地方充其量算是几块板子围城的四方空间,连屋顶都得自己弄好。
先将屋顶用来防水的毛毡顶上,接着用油布当成门帘挂好。
因为规定油布只能用单层,不能使用夹层布料,所以时柯又挂了一层羊毛布料挡风。
这么一收拾,倒是暖和多了。
时柯搓了搓手,先回想一边考试规定,提醒自己不能犯了忌讳。
特别是在誊写祖宗三代时,不提时府那倒霉一家。
这般想着,时柯等到锦衣卫巡场,等人巡场过后,贡院大门一关。
主考官、副考官和辅佐考官纷纷到位,在每个号舍面前过一遍之后,主考官开始自我介绍。
第一位是位老翰林,但这位老翰林和戚风座师一样,武将出身后科举进了翰林,当过燕文帝一段时间的老师。
至今还有个太子太傅的称呼在身上。
第二位主考官是楚阁老,这位临致仕前来当个主考官,过过瘾。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听说关焕青年龄最小的那个弟子,也就是当年提出蜂窝煤炉子和羊毛线的举人就在这次恩科中。
借着这个机会,楚阁老也想见见时柯的考卷和为人如何。
介绍完之后,拜神祷告祭祀,又说了一遍注意事项,太阳第一缕光投射下来,主考官宣布,分发试卷!
试卷是昨晚加急赶出来印制的,上面的墨痕还很新。
巡检考场的锦衣卫拿了试卷张张分发下去。
这一场恩科将考出未来几年朝堂的三分之一大臣。
入朝出仕,为官做宰,无数学子期盼的未来。
考场中学子的心情如同升起的太阳一样,焦灼热烈,不安又憧憬。
考上了,那就是青云直上,一跃成为大燕顶层的一撮人之一。
考不上,过去三年的奋斗化为灰烬,未来三年回想这时总会无奈遗憾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