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赶忙将压了两月之久的存货奉上,“这彩色胶卷原本卖二十五一个,给你们算二十三。”
袁若男“……”
两个比十个还贵,她费心费力省两块钱太不容易了。
第85章 生意开张
就这样,单买胶卷花了八十五元,又花五十四元买了三张背景布,分别是天安门、海景图、山水画,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永远不过时。
回去的路上,袁若男忍不住嘟囔,“你说你买彩色胶卷干啥?相机是能拍出来,可总不能为了两个胶卷跑三千多里地去冲洗吧!”
“有何不可?”田易的语气十分笃定。
袁若男:“……”
这男人是有点钱飘了?
不过事实证明不是,有些人的大脑天生就适合做生意,田易已经从空白的彩照市场看到了商机。
“彩色照片在临安市乃至大河省的市场都是一片空白,不是因为它价格昂贵才无人问津,只是因为没有冲洗条件,假如本地有了彩扩点,还怕彩照没市场么?”
袁若男还是没明白,“可一套进口的彩扩设备高达几十万,不是说购进便能购进的。”
她以为田易想投资彩扩设备,可还是猜错了,而且错的离谱。
“我没说要购进彩扩设备,投资大收益时效短,做中间商便可。
一两个胶卷不值当跑一趟广城,那十个一百个呢?除去两个胶卷的路费成本,另外的九十八个胶卷便是利润。”
袁若男明白过来不由竖起大拇指,作为一个未来人士,她知道彩照代替黑白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
可人家田易想的不是顺应,却是推动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投资的本钱,借蛋生鸡做好了照样赚大钱。
放在县照相馆加急冲洗的照片,次日便能取。
田佳趁中午的时间把冲洗好的厚厚一沓照片送回了家。
七十二张底片洗出来七十一张成片,只曝光了一张,袁若男这新手的拍照技术也是没谁了。
田易看媳妇的目光不由又深了几分。
一大家子看着神态各异的照片,个个乐的合不拢嘴。
拍的最好的是潘书昀和几个小家伙,几十张照片全是袁若男抓拍的,穿着最普通的衣服,笑容真切动作自然,把这个年代的朴实和纯真展现到淋漓尽致。
照片取回来的次日,田易便早出晚归忙起来,他从陈达的柜台半买半赊了二十个彩色胶卷,骑着自行车去各大照相馆推广。
想吃果子,得先刨坑种树才行。
田佳办事的效率更快,隔了一日便在人民街找到了两套合适的房屋。
其中一家店铺在人民街正中间,面积只有三十平大小,所处位置和元阳照相馆的距离不足一百米。
另一处是人民街街尾的民房,相对街中心的位置偏僻了一些,可房子的对面是正在建设的商贸城,未来的发展前景不比街中心的差。
看过房子后,袁若男更倾向于街尾的民房,临街的几间屋子加起来足足有一百平米,而且租金和街中心的价格差不了多少。
街尾的大院子是国家归还给私人的祖宅,房主是一对无儿女的老夫妇。
如果不是两个老人年岁大没有经济来源,房子是不会对外出租的,街道办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
诺大的院子除了老夫妻两人居住,还空出了许多屋子,后续也可以租来住。
田易看过后,和袁若男的意见一致,直接拍板定下了街尾的民房。
一年的房租是九百块,和房主商量过后,双方签下了两年的租赁合同,房租先交一年。
因不是门面房,屋子需要在后墙处开门,屋内也需要简单装修一番。
县城的消费水平有限,照相馆无需装太高的档次,简单整洁便好。
一场秋雨过后,冰棍儿生意彻底做到了头,照相馆装修的工作便交给了闲下来的田富贵。
田易继续跑照相馆推销彩色胶卷,本市跑完了便去临市,他和陈达短期合作,一个供货,一个销售,胶卷的利润五五分。
很快,临安市的各大照相馆都推出了彩色照片,田易的彩扩生意离开业不远了。
店面装修期间,袁若男也没闲着,照相的生意先试着在村里展开。
一大早,村支书便在喇叭上喊开了。
“各位村民请注意,播报一则好消息,今后咱们袁官屯想照相的不用跑到县城排队去了,田家买了照相机,黑白彩照都能拍……”
广播完不大会儿,村民便三三两两结伴来田家看热闹。
爱占便宜的周寡妇率先问出了大家的疑惑,"相机是你们老田家的,那照相要钱不?"
王秀花没好气道:“这话问的就不对,俺们家买相机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再说胶卷多贵呀,你好意思不给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