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八零:我成了卖儿换粮的女配(290)

作者:一支藤萝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她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道:“多少钱?”

小贩一听她的声音,脸上原本璀璨的笑意就落了下来,眼神还隐隐有些不屑。

姜栀也不在意,又问了一遍:“多少钱?”

这时候的港城深受殖民文化和洋奴思想的荼毒,再加上港城经济繁荣发达,自身的优越感不言而喻,对大陆人总是从心底里排斥和瞧不上的。

她如果和这群还没有回家的人一般见识,才是拉低了素质。

小贩不耐烦的伸手比划了一下:“两元钱。”

姜栀眉梢微挑,也懒得讨价还价,直接掏出两块钱港币递过去,港币是施莲舟给的。

这个价格如果放在内地,小贩大概会被人指着鼻子骂黑心,但在八十年代的港城,人们的平均薪资是一千五百元港币,注意,这里不是年薪,而是月薪!

虽然这时候的汇率是一百元港币兑换三十一元人民币,但这个月薪也高的吓人。

但这就是现状。

姜栀把对戒收进包里,转身离开了。

小贩冲着她的背影翻了个白眼,这态度简直和初见时天差地别。

不多时,姜栀看到了一片熟悉的摊位。

她美眸微亮,径直朝着那边走去。

在夜市最深处,大桥两侧的摊位都席地摆放,上面铺着红绸,红绸上则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古玩和旧物,古董字画,香烟壳子,挂历字帖,甚至还有小人书。

姜栀看着这熟悉的场面,眼尾微扬,有种回到自己主场的亲切感。

古玩市场也叫“鬼市”,以售卖估衣掩人耳目,其他货物则混在其中,大多数都是来路不正的东西,有真有假。

“不知局中事,莫要趟鬼市”

这里,水深的很。

君不见,摊位四周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

他们人手一个手电筒,都一脸高深莫测的琢磨着摊位上的各种物件,企图在其中寻出一件真货。

姜栀也挨个摊子看,这些摊主也不是傻子,卖的东西有真有假,有好有坏,但真货他们要价都是很高的,显然明白其中价值,想从中捡漏一件可不容易。

她听着摊主们胡吹海夸的招呼声,笑而不语。

上辈子的发家史,就是从古玩市场中开始的,她天生对这东西敏感,起初只是感兴趣,后来逛市场逛久了,也和摊主藏友们学会了不少门道。

不多时,姜栀来到一个人头攒动的摊位。

摊主是个女人,三十岁上下,模样至多算清秀,但脸上描摹着浓厚的妆容,平添了几分风尘气,穿着打扮十分靓丽,头上还戴着一顶贝雷帽。

姜栀只看了一眼就收回目光,把视线放在了摊子上。

女摊主卖的都是些瓷瓶,瓷片,雕刻,玉器,铜钱,字画之类的,她显然浸淫古玩圈多年,卖起货来很有一套,但凡有人问价,先软糯细语的给人讲讲物件的来历故事。

姜栀跟着听了一个,眉梢微挑,故事娓娓动听,不知道费了她多少脑细胞。

但依她的眼光看,这摊子上的物件全是假的,一个故事下去,直接把买家的注意力从物件本身转到了胡编乱造的故事上,增了几分可信度。

姜栀还注意到,女摊主在卖货时,时不时问上几句有关物件的术语,用以判断买家是否是行家,判断对方对物件本身的认知程度。

她这么细水长流的做买卖,生意自然要比旁人好上几分。

不一会儿的功夫,她就成交了三桩生意,包里也塞满了鼓囊囊的港币。

第210章 姜栀,我爱你

陈锦早就注意到了姜栀。

她漂亮的太惹眼,不过,瞧着就不像个缺钱的。

待人流稀疏些,陈锦就趁势道:“女士,有看上的物件吗?”

姜栀不急不缓,闲聊道:“你在这里干很久了?”

陈锦看了她一眼,笑道:“就是混口饭吃。”

话茬戛然,姜栀没再多问,又待了片刻才起身离开,一通逛下来,她就花十块钱买了几枚铜币,光绪元宝,品相一般,但放在后世也能卖个好价钱。

古玩文物依稀为贵,若包浆自然,保存完好的铜币,能卖上百万。

她手里这几枚铜币,不说上百万,但几万块还是有的。

时间已经很晚了,她也没在夜市多耽搁,径直离开了,巧的是,她刚到小区,一下车就碰上了刚刚在黑市见过的古玩女摊主。

陈锦也认出了姜栀,她提着放满货的大包,熟络地道:“这么巧,你也住这?”

姜栀颔首,神色没多少变化。

陈锦耸了耸肩,也没再热脸贴冷屁股,和姜栀说了声就提着包进了小区。

姜栀若有所思的看着她离开的背影,半晌,才抬脚。

她一进屋,就看到坐在桌边,望着满桌美食的顾隽,他一看到姜栀就扬唇笑道:“哟,嫂子回来了,喏,谢林买回来的晚饭,吃点?”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