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就没有什么原村民和外来的区别了,这么一想,赵村长就更是热情,“许郎君年纪轻轻能中了秀才,教村中的孩童识几个字而已,这不是手到擒来的事?”
说实在的,要是许郎君说要教村中的孩童考科举,他还觉得许文崇在说大话,不是质疑许文崇考秀才的能力,这一考就中的有什么可质疑的。
但就因为他一次过,赵村长才觉得他教不好,又不是人人都是许郎君这般的人物,多的是人不是靠灵气过的童试,而是老秀才总结出来的应考技巧,许郎君凭自己能力就能过,他又哪来的技巧可以教给孩子们?
许郎君还这么年轻,肯定是要继续考的,又哪来的时间去研究对他而言没有意义的技巧?
许文崇自己也是很清楚,才没有托大说要教孩子们考童试,周子奇是他交谈过几回,也听他背过文章,清楚他颇有几分灵气,这才敢对周子墨打包票说保证他考过童试,但说考院试中秀才,那他也不敢保证。
周子墨就不清楚这些了,他想的比较现代化,对他而言,这和请个高中生辅导小学生小升初是一样的,并没有想到考童试的难度和小升初并不相等。
就这样,等赵村长通知了所有村民后,大部分送孩子去外村上私塾的原村民都把孩子送到了许文崇这儿开始识字。
逃难的村民是不用说的,他们没有这多余的银钱来让孩子上私塾。
就这样,他们迎来了冬日的第一场雪。
原本老人们都担心今年会不会没有雪了,老话瑞雪兆丰年,上一年就没有雪,今年虽然没有绝收,但还是减收了的,多少受到了旱情的影响,不过舒州鱼米之乡,减收也不妨碍他们养活自己,还能调出粮来赈济灾民和供应粮草。
但这么持续下去,再干旱个一两年,持续减收下来,种地可能就交不上税了,毕竟历来舒州的田税是最高的。
下雪后,赵村长就宣布正式封山。
而下河村则开始准备起来过年了。
下河村原村民是今年死了太多人了,要热热闹闹的过个年节,把今年的晦气洗掉,逃难的人就是因为苦了这么久,想要好好的吃一顿,休息几天,所以大家都忙碌而喜气洋洋的。
周子墨也去了府城,好准备年货,之后他就开始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宅家生活。
作者有话要说:
小可爱们求求营养液,评论呀~
看看我期待的小眼神~
第三十二章
在腊八前两天, 李杨媳妇和何氏拉着周子墨说要带他去好好的赶趟大集,这个集不在府城里,而是在附近的一个平地上, 都是附近的村民来这里交换东西, 就是换年货。
这个集市还是李杨媳妇从一个下河村村民王大柱的媳妇林氏那听来的。
李杨媳妇是在洗衣服时碰见的林氏, 一来二去的,两人都是很豪爽的性格,相处的很是不错,林氏就和李杨媳妇说了不少这里的风俗。
这个集市就是这一块的一个有意思的风俗,用来做的就是换年货,不是拿钱换, 而是拿过年用的东西来换, 为的是沾点喜气。
比如说一家人里的媳妇今年怀了, 想要明年生个男娃, 就会去找今年生了个小子的人家换东西,一般来讲, 东西的价值会比对方的高上一点。
再比如说家里有人病了, 那就找病人好了的人家, 或者干脆就是近些年没生过病的人家换。
所以说是换东西的集市, 但也算是一个习俗,这个就叫过喜。
李杨媳妇也觉得这个习俗很好,就拉上了何氏,再拉上宅在家里不与外人交流的周子墨,就踏上了去往集市的路。
周子墨觉得自己没什么好交换的, 但李杨媳妇不同意, 不管怎么样, 沾点喜气总归是不错的, 本来逃难路上这么艰辛,就该好好的用喜事来去去晦气,现在有现成的喜气可以蹭到,干嘛不去。
周子墨想把小子轩搬出来,但何氏就说了,叫周子奇把小子轩抱去他家,“纹绣过了今年也七岁了,照看下弟弟还是不在话下的,刚好你家子奇也在文崇那读书,有他二哥看着,出不了什么事。”
李杨媳妇本来是想要让子轩到她家去的,刚好自家男人也不愿意出门,那就照看孩子,但何氏想要小子轩和许家人多接触接触,她也没意见。
这样才好呢,关系密切点,日后墨哥儿要是嫁过去了,更不用担心照看弟弟们被婆家说嘴。
虽然李杨媳妇觉得何氏不是那样的人,但人总是会变的,总不能到那时候再后悔吧,嫁都嫁了。
就这样,周子墨坐上了村里的牛车,慢悠悠的去了集市。
牛车上不仅是她们三人,还有林氏和她小姑子,外加一个三十来岁的婶子,和一个赶车的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