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记事(121)

作者:我不是荷马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代表团成员一边听一边点头直到他们听到了荷兰海上风电的并网价格,才开始摇头。因为荷兰的电价实在是太低了。国内的成本要低很多,再加上国家政策上的倾斜,使得国内风电盈利空间与欧洲比起来要大得多。中国代表团走的时候,都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其实,这只是国内在某些事情上赶超国外的一些信号之一。秦月在国内的一些企业试图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或技术时,出于尽责的心态,也为了满足好奇心,特意走访了国内相关技术或者设备的研发单位,结果发现即使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虽然尚未成熟,但却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比如说秦月十分看好的潮汐能。海上风机安装完毕之后,如果直接加上一个小的永动机一般的设备,就可以利用永不止息的潮涨潮落。可谓是投入小,收益大。国外的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已经开始了这方面设备的研究,个别的也已经制造出了模型(prototype)。国内的设计与国外的不同,但思路却是一样的。

秦月有时候静下心来回顾过去几年内所从事的行业,其实一直都在能源行业里打转,无论是海上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还是海上风能的利用,说到底都是能源。但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到底是什么呢?

风和水都是可再生能源,也相对绿色。但是他们都或多或少受到地域的限制。而且,这种能源采集之后转换过来的结果就是并入国家电网之内。国内有些地方虽然仍有缺电的情况,但更多的地方却已经开始出现供电过剩的现象。这些电力只能用于工业用电和生活用电,但对能源消耗最大的来源之一,却是汽车。即使在电力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开始成为潮流的今日,无论从基础建设规模还是电池的处置来说都令人堪忧。

如今,日本已经有了从海水或者淡水中分解出氢能的成熟技术,并把它应用到了汽车的驱动上。荷兰也有了类似的技术,虽然还没有真正地应用,在秦月看来欧洲在很多事情上的改革与发展的速度都不如亚洲国家。他们很多时候太民主了,在对国家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方面,很少能够坚持到底。有人抱怨中国政府的集权,但秦月亲自接触过太多的欧美企业家,他们都异常地羡慕中国的五年计划,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政府十分地有信誉,如果中国政府说它要做什么,那就一定能做成。

现在欧洲的治安状况越来越糟糕,随着欧洲大门的开放,大量的穆斯林难民涌入南欧、中欧和西欧,引发了这些国家诸多的社会、经济、政治、治安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原本就在财政上出于破产边缘的意大利和希腊等国越发地动荡了起来。以前,秦月去欧洲的时候感觉很安全,但现在却不再这样了。美国就不用说了,尤其是海事活动最为集中的德克萨斯州一向都是对拥有枪械权力最维护的地方。秦月去饭店吃饭的时候,就曾亲耳听到腰中别着枪的白人大声谈论其他人种的卑贱,主张将与德州接壤的墨西哥封锁起来,把过来打工的墨西哥人都赶回去。

每次回到国内,秦月都不由得松口气。她在国内即使半夜乘出租回家都不会觉得害怕,嗯,除了怕家里人骂,但在绝大多数的欧美地区,这根本就是无法想象的事。

第一次去美国之前,就曾有人建议秦月随身带着一张二十美元的票子,被抢劫的时候乖乖掏钱,以免受伤。欧洲抢劫的事情倒是不多,不过团伙盗窃案件数量却大幅度加赠。欧洲人多有度假的习惯。他们会趁机入室将屋主洗劫一空。有时候,即使屋主在家,他们停在院子里的车子,也会被盗。注意了,并不是整车被盗,而是核心零件被拆。这些事情让人越发地没有安全感。试想一下,又有什么能比歹徒可能随时冲进家中更令人感到不安的呢?

秦月开始对出差感到厌倦,却一直咬着牙坚持着。因为越来越多的欧洲客户点名让她陪同去参加商务会议。直到一次出差期间,她突发心脏病,才下决心对公司的业务放手。秦月觉得自己对客户的责任固然重要,但总不能为了订单把命搭上吧?

她把手上的事情渐渐地交了出去,反正公司还有几个项目没结束,就先这么着吧,她实在需要彻底放假休息了。幸运的是,秦月的两个合伙人,都十分地体谅她,就让她这么宅着,除非万不得已,不再麻烦她出差拼命了。

于是秦月正式开始了专职宅女的生活。每天除了查收邮件之外,就只在家里看闲书。

不过几个月过后,上帝估计看不下去了,所以又丢给了她个差事。一家香港的出版社通过她神学院导师联系到她,问她愿不愿意翻译一些基督教方面的书籍。秦月也觉得自己太颓废了,就答应了下来。于是她的生活日常就变成了,上午翻译四个小时的书,下午看闲书,查收邮件(回复太早了也没用,中国和欧洲有时差),傍晚下厨做饭,饲养馒头。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