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又如何?”
通判笑道:“症结便在于此了。丞相以为,天下士人为何寒窗苦读,挤破了头也要登科进名、绯袍加身呢?”
方棠皱了皱眉:“你想说什么?”
通判继续说:“为官者若是都要过两袖清风的苦日子,那天下士子谁还肯当官?若无论百姓、官员、皇亲与天子都一样,那天下人还有谁会去攻读诗书、会去治国平天下?”
栗延臻在一旁静静地听,倒没什么反应,方棠却已经沉下了脸,似乎随时都会爆发。
“丞相啊,或许您与蒙大人天生便是圣人,不求名利,但求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可您这种人,世上实在是少得可怜,十未有一。”通判摇头道,“为官者,贪心不足,十之八九。蒙大人倒是清廉,可落难之时,那些百姓无法为他在天子跟前儿说上一句话,平时受他清廉之苦的官员们却可以。喉舌杀人,易如反掌。”
“胡扯!”方棠怒而拍案,“你好大的胆子,在本相面前,如此放肆。”
栗延臻这时轻轻握住了方棠的手腕,摇了摇头,低声道:“丞相莫要生气,这些账簿怕是积弊不小,我想让闻修宁仔细去查探,之后再定分晓。”
等闵州知府和通判走了,方棠冷着脸回了二楼。闻修宁已经在房门外等着,见到两人,先欠了欠身:“少公子,少夫人,东西拿回来了。”
栗延臻昨晚让他去找的东西,是闵州知府宅院中搜出的信件。据说藏在他小妾房中的枕头底下,闻修宁做得天衣无缝,还掉了包。
若是那知府和小妾警觉,常常会检查床铺,粗略一看也是看不出问题的。
婵松闻言看了看闻修宁,疑道:“你还进了人家小妾的卧房?”
闻修宁一怔,似乎是没想到婵松的关注点会这么刁钻,有些无措:“我,我去时并没有人。”
婵松轻轻哼了一声,走到方棠身旁,不再说话。
“这是闵州知府和栗安府上往来的书信。”方棠看过几页,讶然道,“我说他二人为何如此有备无患的模样,原是朝中有人撑腰,还是陛下身旁炙手可热的武将。”
“栗安那废物是一层,东阳郡主是他身后一层。一是重臣,二是皇亲,若说闵州通判这中饱私囊的嘴脸不是借了谁的气焰,又有谁会信?”栗延臻慢悠悠道,“他有如此权贵撑腰,夫人一时怕是也奈何不了他。”
方棠低头沉思,心想栗延臻说得不错,即便栗氏本家再手眼通天,若说为朝野权势,倒还说得过去,可栗氏如何会帮自己惩奸除弊?
别忘了,栗氏自己可就是当朝第一的大奸大恶。
方棠觉得很头疼,又看了一眼栗延臻,泄火似的拿那书信在他手臂上轻轻拍了一下:“心烦。”
“夫人等下还要去城门赈灾施粥吗?”栗延臻揉着他右肩,手劲恰好,“不如夫人在客舍休息,我替你去。”
方棠摇了摇头:“不用,休息片刻,我与你一起去。户部的人已经到了,要快些开仓放粮,我要在旁盯着,免得谁又伸不该伸的手。”
闵州城的百姓快饿疯了,一见有人支摊施粥,便都红了眼往上挤,比婵松那日散粮时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官兵好容易才稳住局面。方棠站在施粥摊前,抬眼看着挤满了长街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群,心中五味杂陈。
饥民比他想象中的要多,户部运来的粮食怕是只少不会多。
方棠上午施完粥,也没顾得上立刻回去用饭,吩咐户部的使者今日去知府衙门,与掌管户籍的主簿校对明日散粮的人头数,每户每人半升米,按人头发粮,若是不够,他还要上表请粮。
闵州的情况比北方严重得多,或许是江南少能够耕作的田地,先前新政推行的新稻种其实并不适宜在江南许多地区种植,要一年多熟还是勉强,即便收了上来,也是些不成熟的恶米。
再加上有许多像闵州这样的州郡,油盐不进,天高皇帝远的,方棠也束手无策。这些弊病都不是能一蹴而就扫清的,方棠只在闵州停留几日,再苦恼也是无济于事的。
他和栗延臻在闵州算是看尽了世间百态,江南旱灾,连年颗粒无收,另有赋税繁重,百姓民不聊生。达官贵人家门酒肉尽臭,整日挥霍享乐,也不知这些年搜刮了多少民脂民膏。而平民家大多穷得揭不开锅,为三餐发愁。
青壮年人逃荒的逃荒、饿死的饿死,闵州乱声一片。所到之处皆是饿殍遍地、哭声震天,百姓甚至易子而食,乃至偷盗争抢,互害之风盛行。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连果腹都难以做到,又何谈安居乐业。
“陛下有多久没南巡了?”方棠坐在马车上,掀开帘子看着周围面黄肌瘦的闵州百姓,难以置信道,“我记得登基之初倒是去过江南一回,之后就再无巡视了。”